每月專欄

2019-12-09
李全順 : 2019-12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中國經濟 、製造業擴張仍平穩篇】
中國經濟數字持續在榮枯線上 製造業擴張放緩但仍平穩
       11月財新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51.8,為2017年以來最高;而國家統計局上月底公佈的PMI資料為50.2,時隔6個月以來重回枯榮線——兩組資料走勢一致。PMI指數是評估經濟運行活動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若指數超過50,示意經濟擴張。雖然財新製造業PMI和國家統計局製造業PMI整體走勢一致,但細看兩組資料中分項資料走勢存在差異。具體來看,國家統計局上週六公佈的中國11月份官方製造業PMI為50.2,高於10月份的49.3,為4月份以來這一關鍵製造業活動指標首次高於50榮枯分界線;11月財新製造業PMI錄得51.8,較10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五個月回升,為2017年以來最高。

       國家統計局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均明顯回升。11月我國製造業供需兩端均有改善,進出口有所好轉、大中小型企業景氣普遍回升,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而財新製造業PMI中,這三個指數均在擴張區間內出現下降。而就業指數則大幅反彈,繼3月之後重回擴張區間。產成品庫存指數、出廠價格指數均在收縮區間略有回升。11月中國製造業繼續回暖,製造業內外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就業情況也在今年第二次回到擴張狀態。單月PMI的改善,並不能視為經濟動能的築底反彈。外需不確定猶存,在房地產下行、基建加碼受到財政空間制約的情況下,內需回升的可持續性也有待觀察。受外部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製造業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12月2日公佈的11月財新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錄得51.8,較10月微升0.1,連續5個月回升,為2017年以來最高。這與11月末發佈的官方PMI趨勢一致: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11月製造業PMI為50.2,比10月上升0.9,在連續6個月低於臨界點後,再次回到擴張區間。儘管PMI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出現了更多積極信號,但專家表示,需求回暖趨勢尚待確認,“穩增長”仍面臨挑戰,逆週期調節政策仍需延續。

       就1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資料,分項來看,雖然新訂單從10月高位小幅回落,新出口訂單也略有下降,但製造業需求好轉得到延續,企業反映整體需求狀況有所復甦。生產指數從高位略有回落,製造業生產跟隨新訂單而擴張。就業指數從10月低位顯著反彈,並一躍回到榮枯線以上,是今年3月以來的第二次就業擴張。供應商供貨時間指數在收縮區間略有回升,但仍處於今年以來震盪下行的通道之中,製造業的產能和庫存約束依然明顯。採購庫存指數仍處於略高於榮枯線的水準,企業庫存意願一般。未來產出指數顯著回落,企業反映仍然憂心於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投入價格略微向下、出廠價格指數略有回升,但投入價格指數依然偏高,反映原材料成本仍有一定壓力,工業品價格運行仍然穩定。11月中國經濟繼續修復,製造業內外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就業今年第二次回到擴張狀態。但企業信心依然謹慎,對政策和市場環境的擔憂揮之不去,補庫存意願仍然有限,這是經濟復甦的一大制約因素,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援予以關照。”鐘正生指出,“目前製造業投資可能處於‘磨底’階段,低庫存已延續較長時間,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能階段緩和,企業信心能夠有效修復,則有望帶來製造業生產和投資的扎實改善。

       與財新PMI有所不同,官方PMI資料中的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均已連續兩個月回落,11月分別比10月下降1.4和0.7,分別為49.0和47.3。主要原因仍是PPI位於通縮區間,拖累相關價格增長。但不同於10月,11月出廠價格指數下調幅度小於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的下調幅度,或提示企業已不再大力度主動去庫存。原材料購進價格下降幅度大於出廠價格降幅,有利於11月工業企業利潤的修復。庫存週期底部企穩是製造業投資企穩的先決條件。11月官方PMI產成品庫存指標較10月回落0.7至47.4,為2019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產成品庫存進一步下降且位於相對低位,或表明當前中國正進入週期底部。一個完整的庫存週期需經歷被動去庫、主動補庫、被動補庫及主動去庫四個階段,庫存週期底部的信號通常有採購量增加、原材料庫存上升、生產量和新訂單回升。從官方PMI分項指標看,採購量較10月回升1.2至51.0,原材料庫存則由10月的47.4上升至47.8,生產指標較10月回升1.8至52.6,新訂單則較10月回升1.7至51.3,製造業週期底部的信號燈或正在開啟。一般而言,企業利潤回升意味著供需結構改善,將帶動企業主動補庫。製造業企業利潤增速大致領先製造業產成品庫存9個月左右,當前製造業企業利潤正波動企穩,或預示後續製造業庫存週期底部企穩。

       當前PMI反彈有一定季節性因素,未來經濟回暖趨勢尚待確認。11月內外需均出現明顯改善,一是由於國內購物節、國外耶誕節等節日因素大幅提振消費;二是房地產開工和施工進度加快拉動對工業品的需求上升;三是中美貿易摩擦暫時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進出口。這些需求擴張的支撐因素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不確定性。11月PMI價格分項指數仍在繼續回落,需求改善是否可持續仍需觀察。針對當前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和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欠佳利潤下滑的情況,宏觀政策需繼續發力實施逆週期調節。一方面,穩住內需對於經濟企穩至關重要,建議進一步加大促消費力度激發消費潛力,同時增加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在助力製造業投資增速企穩的同時,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另一方面,繼續實施減稅降費,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改善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
   
       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分別為6.4%、6.2%、6%,逐季下滑0.2個百分點,預計四季度下滑態勢可能有所緩解,但難以反彈回升。目前來看,全球經濟放緩及外部不確定因素較多,仍存在需求走弱風險,PMI回升勢頭能否延續仍需要觀察。逆週期調節仍需加力提效,重點降低製造企業經營成本,持續促進企業生產預期改善。
   
       2019年12月1日起,中國將在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推動523項中央層面設定的涉企經營許可事項的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在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目的是釋放市場活力、壓縮政府行政審批專案,而這樣的試點自2013年9月份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至今,已在全國多地不斷進行。從浙江、廣東沿海,到河南、湖北腹地,再到廣西、雲南邊陲。6年的時間,18個自貿試驗區,“1+3+7+1+6”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自貿試驗區建設正推動我國擴大開放不斷深入。

       自貿試驗區建設著眼於新時代的開放佈局、開放方式、開放重點,解決好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建設自貿試驗區是分析了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來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中國國家戰略需要,其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方面,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新路徑;另一方面,要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自貿試驗區區內改革試驗與區外複製推廣有機銜接,形成了改革紅利共用、開放成果普惠的局面,自貿試驗區圍繞“放管服”改革,提升了自身政府治理水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也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截至去年年底,除海南外的11個自貿試驗區以約萬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創造了新設外資企業數、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5.54%、12.12%和12.25%的可喜成績;今年前8個月,中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866億元,同比增長23.3%,占比為14.3%。

       有分析認為,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商品、服務、人才、資本、資訊等便利自由流動,從要素開放上升到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開放,是新時期我國在探索投資、貿易、金融、外商投資服務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的高地。自貿試驗區的設立背景主要是新時期我國確定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在全球經濟格局大變化的環境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更成為中國改革的重要風向標,有力帶動了全球資本的持續流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但中國吸引外資總量卻逆勢上漲近4%,達到約1390億美元,占全球FDI總額的比重超過10%。

       不僅如此,自貿試驗區主要著眼于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發展,更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近日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中國連續第二年位元列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這一結果充分展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前景投出的信任票。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