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15-07-01
俞紘璿 :「大數據」知多少?
                所謂「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海量資料,伴隨行動網路普及化,每個人、每秒鐘、每種情境之下所做的每一動作,都在創造數據。例如在你在臉書(Facebook)上發表一則訊息:「我買到了五月天跨年演唱會的票了!」並且還搭配著ibon購票的照片與打卡。此時,你便已經創造了以下被解讀的數據:
偶像粉絲 辨識資料 打卡位置 購票方式 ……
五月天 照片 台北 ibon …….
 
               2014年底APEC的舉辦在北京隆重登場,然而北京的霧霾卻長期籠罩天空,影響各種活動與日常生活的進行。因此為了讓北京再現湛藍的天空,中國政府辦到的主因不是來自於單、雙號車牌的禁令,而竟然是與IBM最新的合作案「綠色地平線」,以大數據算出來的!結合天氣資訊,IBM利用大數據分析及物聯網技術,參考空氣監測站和氣象衛星傳送的即時數據,預測未來七十二小時的空氣品質。換言之,在預測中空氣品質較差的地區,政府將透過輔助該區工廠停工等措施,減少排放空氣汙染物質,而不是讓所有北京的工廠都停工。於是,APEC藍天,就這樣算出來了。
  
                大數據也被廣泛地應用於認識自己的客戶面貌,因此,金融業為了更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需求,便開始對客戶做三百六十度的人格特質推測。例如最近澳盛銀行採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透過客戶的消費紀錄與臉書、推特等社群資訊,進一步描繪你的人格特質,如追求成就感或喜愛冒險等。如此一來,澳盛銀行就能針對你個人的特質,推薦你所需的理財商品,而就不只是侷限於保本類的低風險產品了!

                而這種根據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與辨識的大數據,同樣被廣為運用於保險業。以對美國產險業為例,已經有搭配提供給客戶感應裝置,安裝在汽車內剎車附近,就可以探測剎車的行為,例如客戶急踩急剎,或者緊急啟動等,表示其開車習慣是不佳的。因此若發生事故,出險時費率是較高的。反觀壽險公司則在乎的是健康資訊,當穿戴裝置APP(如智慧型行動手機、平板、運動手環等)與健康資料可以釋出時,便能夠為客戶依據其個人不同的健康狀況,就如同了解他的消費習慣一樣,能夠提供差異化的保險商品設計。


  對於保險從業人員來說,要如何運用大數據而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呢?除了與客戶密切連絡與接觸外,可以勤於筆記紀錄、問卷、客戶管理系統等工具整理、歸類,進而分析客戶不同的需求與屬性,達到業務行銷事半功倍的效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