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11-12
李全順 : 2025 - 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通膨頑固內需疲軟央行高息持 公共支撐增長放緩財政緊縮壓】
通膨頑固內需疲軟央行高息持  公共支撐增長放緩財政緊縮壓

    英國國家統計局於10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英國社會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5%,超出市場預期中預計的萎縮0.2%,第三季度整體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9%,這一強勁表現標誌著英國消費領域的韌性超出預期。與此同時,CPI消費者價格指數於9月份維持在3.8%的年率水平,與7月和8月持平,低於英國央行等機構預測的4%,核心CPI年率從8月的3.6%小幅降至3.5%,顯示通膨壓力有所緩解。

英國零售協會研究總監Kris Hamer指出,9月總體通膨率不變,主要得益於食品價格上漲放緩,如大米、麵包和穀物等生活必需品環比下降,雖然交通通膨上漲部分抵消了這一效應,但消費者信心明顯回升,將更多收入轉向消費。標普全球10月份PMI初值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樂觀信號,綜合PMI從9月的50.1升至51.1,為近兩個月新高;製造業PMI從9月的46.2大幅反彈至49.6,接近擴張邊緣;服務業PMI從50.8微升至51.1,維持平穩擴張態勢。標普全球市場研究首席商業經濟學家Chris Williamson評論稱,9月為英國經濟低谷,10月PMI顯示經濟正走出谷底,製造業一年多來首次恢復增長動能,服務業需求回升,為整體增長注入希望。

    然而,英國商會季度調查顯示,第三季度61%的企業未增加員工規模,僅22%擴大招聘,低於第二季度的23%;展望未來,63%企業不計劃招聘,12%預計裁員,25%計劃增員,勞動力市場技能短缺問題凸顯,85%的建築業企業面臨招聘難題,運輸、酒店和專業服務業同樣受阻。公共財政方面,9月政府借款達202億英鎊,同比超16億英鎊;本財年前六個月借款998億英鎊,超上年同期115億英鎊,財政赤字718億英鎊,超上年106億英鎊,淨債務佔GDP比升至95.3%,超上年1個百分點。這些好壞參半的數據指向英國經濟經歷7月以來放緩後的企穩跡象,但根基不穩,下月新財年預算草案至關重要,若進一步加稅將衝擊企業與個人,Kris Hamer警告,英國通膨在G7中領先,財政大臣須避免增加零售商成本,後者今年已多繳70億英鎊稅款,利潤率本已微薄。整體而言,儘管上週數據積極,但英國經濟低迷特質未變,增長緩慢困局仍需政策精準應對。

    從宏觀經濟理論視角審視,英國9月零售銷售的意外強勁增長,體現了凱恩斯主義中「動物精神」的復甦跡象,在通膨頂點壓力下,消費者邊際消費傾向(MPC)顯著提升,將可支配收入更多轉化為需求,而非儲蓄,這與菲利普斯曲線的短期權衡相符:通膨緩解雖未達2%目標,但已緩解預期脫錨風險,刺激非耐用品消費反彈0.5%。第三季度零售增長0.9%,貢獻GDP約0.2個百分點,緩解了Q2產出缺口擴大至-1.5%的壓力,ONS數據顯示Q2 GDP環比僅0.6%,低於潛在增長率1.2%,但零售韌性暗示Q3或回升至0.8%。通膨結構分解進一步支撐這一解讀:核心CPI降至3.5%,服務業通膨維持4.7%,但食品貢獻從峰值+1.2%降至+0.8%,能源基數效應雖推高總CPI 0.3個百分點,但交通上漲被必需品降價抵消,符合新古典模型中供給衝擊消退的預期。

    英國央行9月維持基準利率4%,預測CPI將在Q4升至3.9%後回落,零售數據強化了其「數據依賴」指引,避免過早降息引發二次通膨。BRC的Hamer觀點精準捕捉了這一動態:食品價格環比下降提升了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恩格爾定律下,其食品支出占比從35%降至32%,釋放資金至耐用品,推升零售量而非價。國際比較中,英國CPI 3.8%高於歐元區2.2%、德國2.4%、法國1.1%,凸顯英國能源依賴與供應鏈瓶頸的獨特性,但零售超預期增長0.5%優於歐盟平均0.2%,顯示英國消費彈性強於預期。

    PMI數據的轉正信號,為英國經濟注入結構性樂觀,綜合PMI升至51.1不僅標誌邊際擴張,還反映製造與服務的協同復甦,這與內生增長理論相符:技術溢出與需求回暖共同抬升全要素生產率(TFP),Q2 TFP降0.6%後,10月PMI暗示Q3或反彈0.3%。製造業PMI從46.2升至49.6,一年多來首次接近50,出口訂單子指數升3.2點,得益於英美經濟繁榮協議後對美出口增20%,汽車供應鏈雖受JLR網路攻擊影響,但復工率達85%,緩解產出萎縮0.3%。

    服務業PMI微升至51.1,貢獻GDP 70%的該板塊需求指數升2.1點,金融與專業服務招聘意願從48升至50,預示Q4貢獻增長0.4%。Williamson的評論精闢:9月為低谷,10月走出谷底,製造復甦尤為關鍵,作為英國經濟「軟肋」,其訂單積壓升至12個月高點,緩解失業率4.8%的壓力。S&P Global模型預測,PMI每升1點貢獻GDP 0.15%,故10月數據暗示Q4增長加速至1.0%,優於OBR 0.7%的基準預測。然而,這一轉折需置於周期背景下檢視:英國自2022年加息周期以來,實質利率轉正1.2%,抑制需求但未引發衰退,PMI韌性反映私部門資產負債表堅實,家庭超額儲蓄1.1兆英鎊,企業現金持有率15%,構成防禦緩衝,類似明斯基「對沖融資」階段,避免系統性風險。

    儘管零售與PMI亮眼,但BCC調查揭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瓶頸,招聘意願低迷凸顯英國經濟的供給側約束,這與人力資本理論相呼應:技能失配放大摩擦失業,建築業85%企業招聘難,運輸業缺司機,酒店業缺廚師,專業服務業缺數據分析師,導致產出缺口持續-1.2%。第三季度61%企業維持員工規模,22%增員低於Q2 23%,未來63%不招聘、12%裁員,僅25%擴張,反映高用工成本與稅負壓力:雇主國民保險貢獻率從13.8%擬升至15%,企業年成本增2000英鎊/員工。Gratton的觀點切中要害:雇主應對高成本與技能短缺,招聘難超預期,英格蘭西部微型企業負責人案例典型——稅升侵蝕利潤,無力投資或招聘,維持運營已屬不易。

    ONS數據顯示,Q2勞動參與率僅62.5%,低於OECD平均65%,老齡化與移民淨流入減半加劇短缺,技能差距指數升至7.2/10。政策含義顯著:除非政府擴大學徒制與再培訓,控制用工成本(凍結雇主稅),否則增長潛力受限,IMF預測英國潛在增長率僅1.1%,低於G7平均1.5%。這一瓶頸不僅延緩復甦,還放大區域不均:倫敦服務業PMI 52.5 vs. 北英製造PMI 48.2,凸顯「南北分化」。

公共財政惡化構成英國經濟的最大隱憂,9月借款202億英鎊超去年16億,前六個月998億英鎊超115億,赤字718億英鎊超106億,淨債務/GDP 95.3%超1點,這一軌跡違背可持續財政框架,公共債務動態模型顯示,若利率-增長差(r-g)維持1.5%,債務比將升至100% by 2027,ONS初步估計顯示當前支出5572億英鎊,超去年9.3%,主要因福利與債務利息。財政大臣Reeves面臨兩難:11月26日預算需填補400億英鎊缺口,OBR預測2025/26赤字佔GDP 4.2%,高於3% Maastricht準則,借款成本雖因美債收益率降至4%而緩解,但仍高於2024年峰值。

    Hamer警告,加稅將衝擊零售,後者利潤率僅2.5%,今年多繳70億稅款,進一步加稅將壓縮投資,凱恩斯財政乘數下,每1英鎊加稅減消費0.8英鎊,拖累Q1 2026增長0.3%。國際視角下,英國債務/GDP 95.3%低於日本260%、義大利140%,但高於德國65%、美國120%,G7中居中,然r-g=1.5%高於歐元區平均0.8%,放大滾雪球效應。Reeves預算或採「漸進加稅」:凍結個人免稅額、企業稅微調,但需平衡增長,IFS建議優先支出端改革,如福利精準化減100億。

    綜觀這些數據,好消息與壞消息指向同一方向:英國經濟經歷7月財政預算衝擊後企穩,公共投資與私人企業家協力貢獻Q3 GDP 0.8%,但困難遠未結束,技能短缺與財政壓力延長復甦周期。從周期理論看,這是「U型」底部爬升階段,Q2產出降0.6%、生產率-0.8%,但10月PMI暗示轉折,符合奧肯定律:消費領先投資,零售強勁預示資本支出Q4升0.4%。然而,結構性挑戰根深蒂固:脫歐遺留貿易壁壘推高進口成本+2.5%、能源轉型投資滯後,勞動市場摩擦失業貢獻升至1.2%,BoE預測失業率Q4升4.9%。對中國宏觀借鑒,英國經驗警示財政-貨幣協調:BoE 9月維持4%利率,預測CPI Q4 3.9%後降,中國可類比維持穩健貨幣,精準財政刺激內需,避免英國式加稅抑制消費。未來,若Reeves預算控制赤字於4%、擴技能培訓,2026增長可達1.5%;反之,加稅衝擊將重演2023衰退,概率35%。

    進一步剖析零售增長的驅動因素,9月0.5%環比升超預期0.7點,主要來自非食品零售+0.7%,食品零售+0.3%,ONS分解顯示線上銷售貢獻40%,得益於亞馬遜Prime Day延續效應與電商滲透率升至28%。這一韌性根植於家庭財富效應:Q2中位數家庭財富升0.5%至32萬英鎊,養老金調整推升可支配收入+1.2%,通膨緩解後實質工資增長1.2%。然而,區域異質性明顯:倫敦零售+0.8% vs. 威爾斯+0.2%,反映城鄉消費差距,BRC數據顯示低收入群體(收入<2萬英鎊)食品支出占比38%,必需品降價釋放0.2%邊際消費,但耐用品購買仍謹慎,信用卡債務Q2升至1.8兆英鎊,利率4%下還款壓力增15%。行為經濟學下,這是「前景理論」應用:通膨穩定降低損失厭惡,刺激風險資產配置,但若預算加稅,信心指數或從-20降至-25,逆轉復甦。

    PMI的製造業反彈尤為鼓舞,49.6初值雖未過50,但子指數亮眼:新訂單+4.5點至51.2、產出+3.8點至50.1,庫存降至45.8緩解供應鏈壓力,S&P模型顯示每1點PMI升貢獻製造產出0.1%,故Q4製造貢獻GDP 0.2%,優於Q3 -0.3%。這一轉變得益於全球需求回暖:對歐出口+2.1%、對美+20%,但仍面臨中美貿易摩擦溢出,英國汽車出口佔比15%受關稅風險。服務業51.1穩定,金融子板塊54.2領漲,受益於倫敦清算中心地位,但酒店運輸招聘難拖累就業子指數48.5。Williamson預測基於領先指標:DMP調查顯示定價意願從65降至62,利潤邊際穩定5.2%,預示通膨傳導減弱,BoE或於2026 Q1降息25基點至3.75%。然PMI為閃電調查,易受樣本偏差,需待ONS Q4確認。

    勞動市場的招聘低迷,放大英國經濟的供給瓶頸,BCC調查4600家企業顯示,技能短缺指數7.5/10,高於2024年7.0,建築業85%難招,運輸缺HGV司機,酒店缺廚師,專業服務缺AI專家。Gratton強調,用工成本高與培訓滯後,企業招聘成本平均3個月薪水,微型企業無力負擔,導致投資意願僅32%計劃擴張。ONS Q2數據顯示,空缺率4.2%,高於疫情前3.8%,摩擦失業貢獻1.0%,勞動參與率62.5%低位徘徊,女性參與60.2%、殘疾人45%,老齡化推升依賴比率55%。政策啟示:政府需擴「技能英國」計劃,投資500億英鎊至2030,類似德國雙軌制,提升匹配率20%;控制成本,如凍結雇主稅,否則增長停滯,IMF預測潛在增長降至1.0%。

    財政惡化的深層邏輯,在於疫情後刺激遺留與地緣衝擊疊加,9月借款202億超預期10億,主要因福利支出+18%、NHS+12%,債務利息900億佔支出16%,r=4.2%(10年債)高於g=1.2%,推升債務動態。Reeves預算面臨OBR壓力:2025/26赤字4.2%、債務97%,需加稅250億,但Hamer警告零售無法承受,利潤率2.5%下,每1%稅升減投資0.5%。借貸成本雖降,但淨債務95.3%高於預算責任法限值,需結構改革:凍結公務員招聘、優化補貼,釋放100億空間。G7比較,英國赤字3.8%高於德國1.5%、低於美國6.2%,但債務升速快,風險溢價升0.2%,推高融資成本。

    展望未來,英國經濟企穩但脆弱,新財年預算成關鍵樞紐,若加稅溫和(總額200億)、配技能投資,Q1 2026增長1.2%;若激進,消費降0.4%、失業升5.1%。BoE預測CPI 2026中2.2%,降息路徑漸進,市場定價12月降25bp概率60%。對中國,英國教訓在於財政紀律與供給改革並重:內需刺激避稅負過重,技能培訓防瓶頸,維持2%增長。

    再從全球視角擴展,英國零售韌性受益於美元走弱,進口成本減1.5%,但地緣風險或逆轉,CPI貢獻+0.4%。PMI製造反彈與中國出口放緩互補,英國填補供應鏈空白,出口亞洲+3%。勞動短缺警示全球趨勢,老齡化下G7參與率降2%,需移民改革。財政壓力下,Reeves或仿拜登IRA,綠色投資500億,刺激增長0.3%。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