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11-10
李全順 : 2025 - 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高市新政控物價財政難 成長戰略對美壓日元貶】
高市新政控物價財政難  成長戰略對美壓日元貶

     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臨時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均勝出,當選日本第104任首相,成為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新政府成立之初,即面臨經濟形勢的嚴峻考驗:內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陷入兩難,物價持續上漲加劇民眾生活壓力;外部複雜國際局勢威脅對外貿易環境,日美關稅談判雖獲階段性成果,但落實不確定性猶存。高市內閣將經濟問題列為首要課題,施政演說中強調應對物價上漲為核心任務,擬在本屆國會期間取消臨時汽油稅、提供嚴冬電費燃氣補貼並提高個稅起征點,以緩解民生負擔。

    新經濟路線擬設立“日本成長戰略會議”,取代岸田文雄時期的“新資本主義實現本部”,通過積極財政實現收入增長、消費信心提升與稅收良性迴圈,重點投資人工智慧、半導體等戰略領域,並推進“地區未來戰略”支援跨區域龍頭企業及地方投資。然而,批評聲音指出,此類擴張性政策可能加重財政負擔,重蹈安倍增長戰略覆轍。對美交涉方面,高市決定購買美國大豆、液化天然氣、汽車及大米等以示合作,但特朗普政府擬要求日本國防開支占比從2%升至3.5%,需額外10萬億日元資金,岸田時期增稅方案已因黨內反對擱淺,若強推將增發國債、推高長期利率並引發日元貶值。日元貶值疊加物價上漲恐成常態,高市表態政府應主導貨幣政策方向,雖未直接干預日本央行,但市場預期央行10月維持政策不變,以避衝突;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質疑前任釋放儲備米措施,主張按需增產減少供應防米價下跌,卻引發“大米危機”捲土重來擔憂。總體而言,高市經濟政策雖展現重視民生姿態,但市場與經濟界認可度不高,其結構性矛盾化解效果待觀察。

    高市早苗首相上任標誌著日本政壇的重大轉折,作為保守派代表,她的經濟政策深受安倍經濟學影響,卻在當前高債高齡化背景下需應對更複雜的內外挑戰。從宏觀看,日本經濟正處於“後安倍時代”的轉型期:GDP增長乏力,2025財年預計僅0.7%,較年初1.2%預測下調,主要因美國關稅衝擊出口與資本支出;核心CPI自2022年起連續超3年超2%目標,至8月漲幅達3.1%,雖較上半年峰值3.6%緩和,但食品尤其是大米價格飆升49.1%,成通膨頑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5年Article IV報告中指出,日本通膨預期初步錨定,但需重建財政緩衝並推進勞動力改革,以支撐潛在增長率1.1%。高市施政重點的物價控制措施,如取消汽油稅與能源補貼,短期或緩釋進口能源成本壓力,但長期恐刺激需求端通膨,與日本央行(BOJ)漸進加息路徑衝突。經濟學界擔憂,此類財政刺激將進一步擴大赤字,公共債務/GDP比已超260%,全球最高,OECD建議補充預算限於大型衝擊,否則初級財政平衡改善將延至2026年後。日元匯率方面,10月徘徊151兌美元,較年初156.7強化,但貶值傳導效應已推高進口CPI貢獻率逾30%,若高市干預式表態強化,BOJ加息預期降溫將加劇日元弱勢,形成工資-價格螺旋風險。

    控制物價上漲的效果存疑,是高市政府面臨的首要檢驗。高市在演說中將物價高企列為內閣首要任務,總務省資料顯示,截至8月核心CPI連續48個月同比上升,1-7月漲幅7個月超3%,8月雖降至3.1%,但核心核心CPI升至3.5%,顯示內生通膨壓力未消。擬議措施包括取消臨時汽油稅、嚴冬電費燃氣補貼及個稅起征點上調,旨在直接補貼民生,總規模或超5萬億日元。然而,國民民主黨玉木雄一郎批評細節缺失,無具體路徑控制食品價格高企,後者占CPI權重逾25%,8月漲幅4.2%,遠超能源1.8%。經濟學人士指出,汽油稅減免雖緩釋運輸成本,但將縮減財政收入逾1萬億,間接推升通膨預期;能源補貼依賴進口LNG價格,若地緣風險推高全球油價,效果難持續。行為經濟學視角下,此類轉移支付可提升短期消費信心,但若未伴隨生產率提升,將陷入“補貼依賴陷阱”,類似2022-2023年疫情補貼後消費反彈乏力。Deloitte 2025年10月展望強調,食品通膨主導需供給側改革,如農業補貼轉向增產激勵,而非單純需求抑制。高市若忽略結構性根源,如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推升單位成本,政策將難錨定2%目標,風險轉向滯脹。

    新經濟路線的實施前景堪憂,凸顯高市內閣在財政擴張與可持續性間的權衡。新政府擬廢除“新資本主義實現本部”,設立“日本成長戰略會議”,聚焦積極財政實現“增長-分配-稅收”迴圈,投資AI、半導體總額或達10萬億日元,推進“地區未來戰略”支援地方龍頭企業與跨區合作。此舉延續石破茂政府延續的岸田框架,但高市強調國家資金大膽介入,呼應安倍“第三箭”供給側改革。媒體報導顯示,若納入防災、糧食能源安全投資,補充預算將超20萬億,財政赤字/GDP比升至5%以上,挑戰2026年初級平衡盈餘目標。

    市場觀點認為此“成長戰略”本質為財政擴張偽裝,重蹈安倍2013-2020年增長戰略覆轍:雖刺激名義GDP,但債務激增未解潛在增長瓶頸,生產率徘徊0.5%。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預測,2025上半年GDP缺口轉正,核心CPI穩2%,但需政策轉向供給強化,如人力資本投資與創新激勵。高市路線若偏重基礎設施,短期拉動內需0.3%增長,但忽略老齡化與技能失配,將放大中長期財政壓力。OECD警告,補充預算氾濫將侵蝕財政空間,建議限用於貿易衝擊等外部事件,否則利率上升將加劇債務服務成本,2025年利息支出或增2萬億。

    對美交涉的深化恐進一步加劇財政負擔,成為高市外交經濟雙重考驗。日美首腦會談中,高市承諾購買美國大豆、LNG、汽車及大米,總額逾500億美元,以兌現關稅談判階段成果,但特朗普政府要求國防開支/GDP從2%升3.5%,需額外10萬億日元,相當於GDP 2%。當前2025財年計畫已通過補充預算達2%,資金來源依賴國債,岸田時期增稅提案(消費稅升2%)黨內反彈擱淺。高市若未確保資金強推,將增發國債推高10年期收益率(當前1.2%)逾50基點,引發日元貶值與市場動盪。

    Reuters報導,5500億美元美日投資“懸案”理解分歧,美方要求“真金白銀”政府出資,若落實將擠佔國內民生預算,IMF視之為財政可持續性風險。地緣政治下,日本出口依賴美中(占總出口40%),關稅上調已致8月出口環比降0.6%,Q2 GDP收縮0.2%。高市需平衡同盟強化與經濟自主,若投資轉向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可緩釋風險,但短期財政重壓或延緩消費復甦。FocusEconomics分析,貿易不確定性將拖累2025增長0.4%,建議高市通過多邊框架分散依賴。

    日元貶值疊加物價上漲恐成新常態,考驗高市與BOJ的政策協調。高市訪談中稱政府應負責貨幣政策方向,雖工具選擇權歸BOJ,但此表態強化市場干預預期,導致10月BOJ維持政策不變,評估政府立場。日元10月平均151兌美元,較8月貶值2%,傳導效應推高進口通膨,核心CPI能源貢獻升13.5%。若加息預期降,日元或破155,進口食品能源成本增5%,形成負反饋:貶值-通膨-央行觀望。高市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質疑前任小泉進次郎釋放儲備米,主張按需增產減少供應防米價跌,然經濟學擔憂產量不增易誤判需求,重燃“大米危機”:2024-2025年歉收致5kg米價飆5000日元,搶購浪潮推CPI食品101.7%。CNBC報導,8月米價緩49.1%,但若供應緊縮,冬季需求峰或再漲30%。BOJ 7月展望顯示,2025財年CPI 2.5-3.0%,2026降1.5-2.0%,前提工資增長3%與生產率回升。高市若推動“弱日元出口導向”,將放大進口依賴風險,需轉向匯率穩定工具,如外匯干預或漸進加息協調。

    綜觀高市經濟施政,日本面臨結構性矛盾的深層挑戰:債務高(260% GDP)、老齡化(勞動力參與率60%)與生產率停滯(0.5%),疫情後刺激雖破通縮,但分配不均致消費疲弱,2025 Q2私人消費僅增0.6%。高市路線雖積極,卻忽略IMF建議的勞動力改革,如女性就業激勵與移民政策鬆綁。對華關係方面,高市加強日美同盟或加劇中日貿易摩擦,出口中國(占20%)受影響,需平衡“印太戰略”與經濟現實。Vanguard展望,2025年底失業率穩4.5%,核心通膨2.9%,但貿易壁壘風險偏向下行。高市需在少數派政府下,推動跨黨共識,避免政策搖擺。

    進一步剖析,高市物價措施的矛盾性在於凱恩斯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的脫節。取消汽油稅短期刺激交通消費0.2% GDP,但菲力浦斯曲線下,低失業(4.5%)與高通膨並存,減稅或移轉總供給曲線左移,加劇價格壓力。恩格爾定律顯示,低收入戶食品支出占比40%,補貼若未針對性,效果稀釋;建議借鑒歐盟碳稅減免模式,聯結能源轉型。高市成長戰略的投資導向,呼應內生增長理論,AI半導體可抬升全要素生產率0.3%,但需教育投資配套,老齡化下人力資本折舊率高,回報週期長達10年。財政可持續性下,OECD類比顯示,若補充預算超15萬億,2026初級赤字擴1.5% GDP,利率升0.5%即增債務服務2萬億。高市對美承諾的LNG大豆採購,緩釋關稅(汽車10%),但國防3.5%目標需稅改創新,如碳稅或數字稅,避黨內阻力。

    日元動態下,高市表態放大“政策不確定性溢價”,行為金融學中,投資者避險推升波動率,10月VIX-JP升15%。BOJ漸進路徑若受政府干預,信譽損耗或致預期脫錨,類似1990s失落十年。大米危機警示供給脆弱:2023-2024歉收(高溫)減產10%,庫存釋放僅短期,鈴木主張需氣候適應農業投資,預計2026產量回升5%。高市若整合“糧食安全”入成長戰略,可借衛星AI監測,降低尾部風險。

    國際比較中,日本困境類似義大利高債低增,但日元主權貨幣緩衝強于歐元區。高市可借鑒德國“債務刹車”改革,設支出上限;對中國啟示,防範老齡化通膨陷阱,通過“共同富裕”財政再分配。未來,若高市化解黨內分歧,推動稅改與改革,2026增長可達1.2%;否則,衰退概率升35%,社會不穩風險增。

    政策建議層面,高市應優先財政規則強化,如設“債務上限委員會”,模擬歐盟SGP,限赤字3% GDP;貨幣協調上,簽署“高市-植田協議”,明確政府方向不干預工具。結構性改革需“日本版IRA”(通膨削減法案),補貼綠色AI投資,吸引外資1萬億。外交上,多邊化日美承諾,加入IPEF深化亞太鏈。對中國宏觀看,此案警示出口依賴風險,宜加速RCEP利用,內需驅動下避貿易戰溢出。

    擴展至全球,日本作為G7第三大經濟,其政策外溢顯著:弱日元壓低全球大宗,刺激新興市場出口,但高債警示發達國財政紀律。高市女性首相身份,或注入包容增長視角,推動性別平等等勞動力改革,抬升潛在增長0.2%。然而,維新閣外合作下,政策執行需跨黨博弈,風險政策碎片化。

    高市上任雖注入活力,但經濟施政需超越短期刺激,聚焦可持續路徑。市場預期2025年底政策利率1.25%,通膨2%,GDP 0.7%;若外部穩定,2026轉正。觀察12月補充預算與BOJ會議,將定調高市時代方向。此評析基於最新資料,提供全面視角。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