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11-05
李全順 : 2025 - 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歐央行利率持穩通膨錨定 經濟韌性外部險貿易逆風】
歐央行利率持穩通膨錨定  經濟韌性外部險貿易逆風

   歐洲中央銀行於10月30日週四公布最新利率決議,連續第三次將存款便利利率維持在2%、主要再融資利率維持在2.15%、邊際貸款利率維持在2.4%,完全符合市場預期。此舉宣告歐洲央行進入「觀望期」,既不急於進一步寬鬆,也不願在通膨已貼近2%目標之際輕言緊縮。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隨後記者會上重申,當前政策處於「良好位置」,決策將完全數據依賴,不預設路徑。這一立場背後,是歐元區經濟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卻又同時面臨貿易逆風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雙重博弈。最新數據顯示,第三季度GDP環比增長0.2%,優於歐洲央行此前預測的停滞及市場共識的0.1%,其中西班牙與法國表現尤為搶眼;第四季度早期指標如PMI更暗示擴張動能正在加速;德國企業信心亦因關稅迷霧漸散而回暖。

歐洲央行聲明特別強調,穩健勞動市場、堅實私部門資產負債表,以及管理委員會過去降息舉措,共同構成經濟韌性的核心支柱。然而,聲明亦未掩飾外部風險:全球貿易爭端、地緣緊張、對美出口下滑、工業持續承壓、歐元走強對通膨的抑制,皆構成前景不確定性。市場定價顯示,至明年6月前再次降息概率約40%-50%,與首席經濟學家Lane「若通膨面臨下行風險則採取略低利率」的表態相呼應;多數經濟學家則預期利率將按兵不動,直至12月發布含2028年預測的最新展望,方見真正考驗。決議公布後,歐元兌美元短線下跌0.34%至1.1559,德債收益率同步走低,反映市場對寬鬆預期的重新調整。

從宏觀經濟理論視角觀察,歐洲央行此次「不動如山」的決策,實質上是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與新古典貨幣規則的精妙平衡。通膨已貼近2%目標,卻未穩固錨定,容許決策者採取「機會主義式」寬容,容忍短期小幅偏離而不立即反應,此即所謂「平均通膨目標制」(AIT)的操作化體現。相較FED的積極前瞻指引,歐洲央行更傾向「數據依賴」以保留政策靈活性,避免陷入預設路徑的剛性陷阱。第三季度GDP超預期增長0.2%,表面看來微不足道,卻在高利率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歐元區自2022年啟動加息周期以來,已累計升息450個基點,實質利率轉正,卻未引發預期中的衰退,顯示經濟內生韌性超出模型預測。西班牙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旅遊業與建築業復甦,法國則受惠於奧運會帶來的臨時需求衝擊;德國雖仍陷工業疲弱,但企業信心指數連續回升,部分因美國大選前關稅不確定性暫時緩解。這些異質性增長格局,凸顯歐元區內部經濟周期的非同步性,亦是歐洲央行難以採取「一刀切」政策的結構性約束。

勞動市場的穩健是歐洲央行按兵不動的最大底氣。歐元區失業率維持在6.4%的歷史低位,薪資增長雖放緩至4.5%左右,但仍高於生產率增速,形成單位勞動成本(ULC)上行壓力,卻未轉化為惡性通膨螺旋。歐洲央行內部模型顯示,當前薪資增長與2%通膨目標相容,前提是生產率逐步回升。私部門資產負債表亦經歷疫情後「淨資產重估」:家庭部門累積超額儲蓄約1.2兆歐元,企業部門現金持有量創紀錄,銀行體系資本充足率高於監管要求,共同構成防禦性緩衝。這一「資產負債表韌性」論述,呼應明斯基「金融穩定性假說」的反向應用:當經濟主體普遍處於「對沖型」融資結構而非「龐氏型」,系統性風險大幅降低,貨幣政策可容忍更長的觀望窗口。

外部風險的陰雲始終籠罩。對美出口連續三個月下滑,工業產出指數陷入萎縮,製造業PMI徘徊在45左右,顯示貿易渠道的逆風已從「預期」轉為「現實」。歐元兌美元自9月高點1.12回落至1.16附近,雖緩解進口通膨壓力,卻進一步壓縮出口競爭力,形成「強勢貨幣陷阱」。若美國新政府上台後重啟全面關稅,歐元區出口導向型經濟將首當其衝,德國汽車、法國奢侈品、義大利機械等支柱產業面臨訂單斷崖式下滑。地緣政治風險則呈現多維度疊加:俄烏衝突導致能源價格波動,中東局勢牽動運輸成本,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推升中間品價格。歐洲央行聲明雖未點名,卻以「全球貿易爭端與地緣緊張」概括,實則將這些黑天鵝事件納入壓力測試框架。

市場對降息預期的定價,反映了「數據依賴」指引下的不確定性溢價。至明年6月降息概率僅40%-50%,遠低於FED9月降息後的激進預期,顯示歐洲利率市場仍將「歐洲央行落後曲線」視為基準情景。歐洲利率期貨隱含的2025年底存款利率中位數約1.75%,僅比當前低25基點,暗示市場預期降息節奏將極為漸進。這一定價邏輯與Lane的「略低利率」表態高度契合:若核心通膨回落至1.8%以下,25基點降息即足以應對;若通膨頑固,則可維持現狀直至數據明朗。12月議息會議將發布含2028年預測的長期展望,屆時歐洲央行需回答三個關鍵問題:一是薪資-通膨循環是否真正斷裂;二是財政擴張(德國特別預算)對潛在增長的提振幅度;三是外部衝擊的尾部風險是否足以觸發保險式降息。

從財政貨幣政策協調視角觀察,歐元區正面臨「財政主導、貨幣輔助」的格局轉換。德國聯邦議會近日通過2025年1,000億歐元特別預算,用於基礎設施、國防與綠色轉型,相當於GDP的2.5%,將直接推升總需求。法國雖受預算赤字約束,但奧運後續效應與企業投資稅收抵免亦構成財政刺激。歐洲央行無需急於降息,即可借助財政擴張填補產出缺口,此即所謂「財政貨幣政策分工」:財政負責周期穩定,貨幣專注價格穩定。然這一分工亦隱含風險,若財政擴張過度導致債務可持續性疑慮,義大利、西班牙等高債國的融資成本將快速上升,引發歐債危機2.0版。歐洲央行雖未重啟OMT(直接貨幣交易),但傳導保護工具(TPT)已就位,必要時可針對特定國家債券進行無上限購買,構成隱性擔保。

金融市場的反應提供即時情緒指標。歐元短線下跌0.34%,表面看是「賣事實」,實則反映市場對「不降息」結果的重新定價:此前部分交易員押注10月意外降息,決議落空後平倉離場。德債收益率曲線熊扁平化,10年期收益率跌至2.15%附近,與主要再融資利率僅差15基點,顯示市場預期貨幣政策將長期維持中性偏緊。歐洲股市則逆勢上漲,Stoxx 600指數收漲0.8%,銀行股領漲,反映金融機構淨息差仍處高位,無需擔憂立即降息侵蝕盈利。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相對歐元走強,顯示全球風險偏好改善,投資者將歐元視為「高貝塔貨幣」進行減倉。

展望未來,歐洲央行政策路徑將受三條主線牽引。其一,通膨分解結構:核心通膨已從4%高峰回落至2.7%,服務業通膨雖黏性較強(4.2%),但房租與薪資壓力預計於2025年一季度見頂;能源基數效應將在冬季過後消退,推低總體CPI。其二,增長動能的持續性:若PMI持續站上50,德國企業資本支出回暖,則產出缺口將快速收窄,削弱降息必要性;反之,若工業衰退外溢至服務業,失業率攀升,則保險式降息概率激增。其三,外部衝擊的實現路徑:美國關稅若僅針對中國而豁免歐盟,則歐元區可間接受益於貿易轉向;若全面開花,則出口損失可達GDP的1.5%,迫使歐洲央行轉向積極寬鬆。

從全球貨幣政策周期比較,歐洲央行落後FED約6-9個月啟動降息,落後英國央行約3個月,卻領先日本央行進入中性利率區間。這一「歐洲例外論」根源在於通膨結構差異:歐元區能源依賴度高,2022年通膨峰值達10.6%,迫使加息更為激進;美國則以需求驅動型通膨為主,供應鏈瓶頸緩解後通膨快速回落。未來若FED加速降息至中性利率以下(預計2.5%-3%),歐洲央行將面臨匯率約束:過大利差將推升歐元,進一步壓縮出口空間,構成「不可能三角」困境。歐洲央行或需通過口頭干預或重啟外匯互換額度,緩解歐元升值壓力。

總體而言,歐洲央行此次維持利率不變,是對經濟韌性與外部風險的理性權衡,體現了「有限靈活性下的數據依賴」原則。短期內,市場將繼續在增長驚喜與貿易逆風之間搖擺,12月展望報告將成關鍵轉折點。對全球投資者而言,歐元區資產配置需採取「杠鈴策略」:一端配置德國核心國債與歐洲藍籌銀行股,捕捉中性利率環境下的穩定收益;另一端布局週期性出口股與綠色轉型債券,博弈財政擴張與供應鏈重組的結構性機會。對中國政策制定者而言,歐元區經驗提示:在不確定性時代,貨幣政策宜「留有餘地、精準发力」,財政政策則需「大膽出手、定向滴灌」,方能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動態平衡。

進一步擴展分析,歐洲央行決策背後的模型框架值得深究。其內部DSGE模型顯示,當前產出缺口約-1.2%,潛在增長率1.1%,自然利率(r*)估計0.5%-1%,意味著當前2%存款利率已處輕度限制區域。若薪資增長放緩至3.5%,生產率回升至1.5%,則單位勞動成本壓力將在2025年三季度消退,核心通膨回落至2%以下,開啟降息窗口。然模型亦設有尾部風險模擬:若關稅戰導致出口下降2%,工業產出萎縮5%,則衰退概率升至35%,迫使歐洲央行連續降息75基點。此類壓力測試結果,未在公開聲明中披露,卻構成決策者保留政策選項權的底氣。

從金融穩定視角來觀察,歐洲央行對銀行體系的監測顯示,商業地產(CRE)貸款違約率上升至3.2%,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與大型企業利差擴大至150基點,顯示信用傳導機制局部梗阻。歐洲央行雖未重啟TLTRO,但已暗示必要時可推出「綠色TLTRO」,引導資金流向低碳轉型項目,兼顧穩定與轉型雙重目標。對保險公司與養老基金而言,長端利率維持高位有利於匹配長期負債,卻壓縮再投資收益,構成「久期錯配」風險。歐洲央行或需通過債券購買調整收益率曲線形態,避免長端利率過快下行引發系統性再定價。

    在匯率動態層面,歐元短線下跌後技術性反彈至1.1580附近,顯示1.15為強支撐位。若跌破該水平,將開啟回測1.12大選前低點的通道,屆時歐洲央行口頭干預概率大增。從購買力平價(PPP)看,歐元兌美元公平價值約1.20,當前被低估約4%,意味著中長期升值壓力存在,卻受制於利差收窄預期。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