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11-03
李全順 : 2025 - 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K型分化美國經濟階層裂 高端消費低端縮減雙軌行】
K型分化美國經濟階層裂  高端消費低端縮減雙軌行

  《美國經濟開始呈現“K型”分化態勢》,作者萊婭·尼拉坎丹,發表於10月23日,內容聚焦於當前美國經濟在多重不確定因素下的消費分化現象。在經濟衰退擔憂、政府停擺以及關稅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的支出行為正日益呈現出“K型”分化,即富裕群體繼續積極消費以彰顯購買力,而低收入群體則被迫縮減開支,這種現象被稱為“K型”經濟。上週本應發佈的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報告因政府停擺延期,這份報告雖然不包含停擺相關資料,但將為美國社會保障署提供通膨參考,影響年度生活成本調整。

    中低收入消費者受日常必需品如食品雜貨和汽油價格上漲的衝擊最大,而富裕投資者則受益於股市上漲和房價攀升。摩根大通的生活成本調查顯示,收入層級是導致美國民眾經濟看法分歧的重要因素。文章接著從幾個關鍵領域闡述經濟分化的顯現,包括食品飲料行業、汽車與航空業以及酒店行業。在食品飲料行業,可口可樂公司被視為消費者財務健康的風向標,其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昆西表示,高端產品如“托波奇科”蘇打水和“鮮菲樂”蛋白奶昔推動銷售增長,同時產品在折扣店和高端場所的需求均上升。麥當勞首席執行官克裡斯·肯普欽斯基稱這為“雙層經濟”,擴大超值菜單以應對分化,低收入消費者到店人次下降兩位數。齊波特爾墨西哥玉米煎餅連鎖店首席財務官亞當·萊默也指出,低收入群體感受到經濟壓力,影響定價策略。

    在汽車與航空業,新車平均價格突破5萬美元,汽車貸款違約率上升,尤其是信用評分低群體。考克斯汽車諮詢公司分析師埃琳·基廷表示,市場由富裕家庭支撐。航空公司如達美航空的高端服務收入預計超過經濟艙,需求未放緩。在酒店行業,希爾頓酒店集團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夫·納塞塔注意到分化但預計不會持續,通膨和利率下降將帶來轉變,經濟型品牌收入下滑。整體而言,這篇文章通過行業案例揭示了美國經濟的階層分化,並對未來持謹慎樂觀態度。

所謂“K型”經濟分化,是指在經濟復甦或衰退過程中,不同收入群體的經濟表現呈現出“K”字形軌跡:富裕階層的收入和消費向上發展,而中低收入階層則向下沉淪,這與傳統的“V型”或“U型”復甦不同,後者假設經濟影響較為均勻。這種分化在當前美國經濟中尤為顯著,主要源于疫情後遺症、通膨壓力、貨幣政策收緊以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疊加。經濟衰退擔憂、政府停擺和關稅不確定性,正是這些因素的具體體現。政府停擺不僅延遲了關鍵經濟數據如CPI的發佈,還放大低收入群體的脆弱性,因為他們更依賴政府補貼和公共服務。CPI作為衡量通膨的核心指標,其延期發佈意味著社會保障調整可能滯後,進一步加劇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壓力。

    從宏觀經濟理論來看,這種分化可以追溯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經濟學的交匯點:凱恩斯強調需求管理,但當政策工具如財政刺激偏向富裕階層時,就會導致邊際消費傾向的差異化。富裕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他們更傾向於投資而非消費,而低收入群體則相反,這通過股市上漲和房價攀升惠及富裕投資者的描述得到印證。摩根大通的生活成本調查進一步證實了收入層級作為經濟看法分歧的關鍵變量,這反映出美國收入不平等的加劇,吉尼係數近年來持續上升,疫情期間的刺激支票雖暫時緩解,但未能逆轉結構性問題。

    深入到食品飲料行業,這是“K型”分化最直觀的領域,因為它直接涉及日常消費。可口可樂作為全球性企業,其業務表現確實是消費者財務健康的風向標。詹姆斯·昆西提到的高端產品推動銷售增長,凸顯了奢侈消費的韌性,這與行為經濟學中的“炫耀性消費”理論相符,富裕群體通過購買“托波奇科”或“鮮菲樂”等品牌來維持社會地位。同時,產品在折扣店和高端場所的需求上升,顯示出市場細分的必要性,這是企業應對分化的策略性調整。

    從供給面來看,可口可樂的定價策略反映了成本轉嫁機制:在通膨環境下,企業將原材料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但低收入群體對價格更敏感,故轉向折扣渠道。這不僅維持了公司利潤率,還避免了需求崩潰。麥當勞的“雙層經濟”描述更為生動,擴大超值菜單是典型的價格歧視策略,旨在捕捉不同收入群體的剩餘價值。肯普欽斯基指出低收入消費者到店人次下降兩位數,這表明彈性需求效應:當收入下降時,非必需品如外出就餐首先被削減,取而代之以在家烹飪,這符合恩格爾定律,即收入增加時食品支出比例下降,反之亦然。但在分化經濟中,這定律被放大,低收入群體的食品支出比例雖高,但絕對額受限,導致營養不均等社會問題。齊波特爾的案例則強調了定價策略的調整,萊默的言論顯示企業開始考慮低收入群體的壓力,這可能導致未來價格戰或產品多元化,以平衡高端和低端市場。整體而言,食品飲料行業的分化不僅是消費行為的反映,還涉及供應鏈的全球性影響,如關稅不確定性推高進口成本,進一步壓縮低端市場利潤。

    轉向汽車與航空業,這兩個行業的分化更體現了資本密集型消費的階層差異。新車平均價格突破5萬美元的紀錄,標誌著汽車市場的“高端化”趨勢,這與FED的利率政策有關。高利率環境下,富裕群體能獲得優惠貸款利率,因為他們信用評分高,而信用評分低於620分的群體則面臨違約率上升,這是金融包容性的缺失。考克斯汽車諮詢公司的分析指出,市場由富裕家庭支撐,這反映出財富效應:股市和房價上漲增加了富裕者的淨資產,從而刺激耐用品消費。

    從經濟周期理論來看,這是復甦階段的典型特徵,但“K型”分化延長了低收入群體的衰退期,可能導致二手車市場的繁榮或公共交通依賴增加。航空業的高端服務需求增長則是另一例證,達美航空預計高端收入超過經濟艙,這得益於商務旅行復甦和休閒高端化。埃德·巴斯蒂安的言論表明,高端座位的需求彈性低,受經濟波動影響小,這與航空業的固定成本結構相符:企業通過高端產品實現利潤最大化,而經濟艙則面臨價格競爭。這種分化可能加劇行業集中度,中小航空公司難以競爭,導致壟斷風險。從宏觀視角,這兩個行業的分化還與就業市場相關:低收入群體多從事服務業,就業不穩定性高,限制了出行消費,而富裕群體的知識型工作更具彈性。

    酒店行業的分化雖有跡象,但希爾頓首席執行官納塞塔的樂觀預測提供了一個平衡視角。他認為分化不會持續,通膨和利率下降將帶來轉變,這基於貨幣政策的預期轉向。FED的降息周期若啟動,將降低借貸成本,刺激中低端消費回升。經濟型品牌,例如,希爾頓歡朋和欣庭的收入下滑,反映了預算敏感型消費者的退縮,這與旅遊業的季節性和疫情後恢復不均有關。但納塞塔的觀點也需謹慎評估:如果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如關稅戰升級,通膨可能頑固,延長分化期。從產業經濟學來看,飯店業的分化促使企業投資高端化,例如,增加豪華設施,以捕捉富裕需求,同時通過數字化降低成本,服務中端市場。這可能導致行業重組,經濟型連鎖店面臨整合壓力。

    這種“K型”分化不是孤立現象,而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縮影。收入不平等的加劇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雷根經濟學,稅收改革和全球化加速了財富集中。疫情期間的財政刺激雖注入萬億美元,但分配不均:股市受益者多為富裕階層,而低收入群體的失業救濟雖暫緩危機,但未能解決技能失配和教育差距。通膨壓力進一步放大分化,FED的加息旨在抑制需求,但低收入群體的必需品通膨更高,形成“通膨稅”效應。政府停擺的影響則凸顯了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延遲數據發佈不僅影響決策,還削弱市場信心。關稅不確定性則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副產品,推高進口成本,影響製造業和零售業,從而間接壓縮低收入消費。

    從國際比較視角,美國的“K型”分化並非獨有,歐洲國家如英國也出現類似現象,但社會福利網更強,緩衝了衝擊。中國作為對比,其宏觀經濟報導往往強調內需刺激和共同富裕,但也面臨消費分化風險,尤其在房地產調整期。作為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報導,這篇文章實際上提供了借鑒:中國可通過精準財政政策,例如,針對低收入的消費券,緩解分化。未來展望,若美國經濟軟著陸成功,降息將刺激就業和工資增長,縮小差距;但若衰退加深,分化可能演變為社會不穩定。政策建議包括加強累進稅制、投資教育和基礎設施,以提升低收入群體的生產力。

    進一步擴展分析,K型經濟的分化還體現了數字經濟的影響。富裕群體受益於科技股上漲和遠程工作,而低收入群體多從事線下服務,受疫情和自動化衝擊更大。這導致勞動市場兩極化,中間技能崗位減少,符合“技能偏向技術變遷”理論。股市和房價受益富裕者的描述,正是資產泡沫的表現,FED的量化寬鬆加劇了這一點。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延期發佈,還可能影響貨幣政策預期,市場波動性增加。從行為金融學來看,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縮減可能形成負反饋循環:減少支出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進而裁員,加劇失業。

    在食品飲料行業的細節上,可口可樂的策略值得深入探討。其高端產品增長反映了品牌溢價的威力,在分化經濟中,企業通過差異化避免價格戰。折扣店需求的上升則顯示了價值工程的重要性,即優化產品以降低成本而不損品質。麥當勞的超值菜單擴大是動態定價的應用,利用數據分析捕捉消費者偏好。低收入到店下降兩位數,量化了分化的程度,這可能促使企業投資外賣平台,轉移需求渠道。齊波特爾的定價考慮則強調了可持續發展:過高定價可能流失客戶,影響長期市場份額。

    汽車業的違約率上升警示了信貸泡沫風險,尤其是次貸市場的重現。高利率環境下,富裕者的優惠貸款形成馬太效應,進一步拉大差距。新車價格突破5萬美元,推動電動車轉型,但低收入群體難以負擔,延緩綠色經濟進程。航空業的高端化則與全球化相關,商務需求復甦得益於貿易恢復,但經濟艙的壓力反映了休閒旅行的不均等。

    飯店業的樂觀預測基於宏觀指標的改善,但需考慮外部衝擊,如能源價格波動。經濟型品牌下滑可能導致行業分層,高端酒店如希爾頓的豪華系列受益於富裕旅遊,而低端則依賴國內旅行回升。

總體上,這篇文章揭示了美國經濟的深層矛盾,為全球經濟提供警示。建議關注後續CPI數據和FED動態,以評估分化趨勢。再從經濟增長模型來看,K型分化挑戰了索洛模型的穩態假設,因為技術進步偏向資本密集型,受益富裕者。內生增長理論強調人力資本,但教育不平等放大分化。行業案例支持了這一點:食品業的創新(例如,蛋白奶昔)面向高端,汽車的電動化需高投資,航空的高端服務依賴科技。

政策層面,拜登政府的基礎設施法案旨在縮小差距,但執行滯後。稅收改革如提高資本利得稅可緩解,但政治阻力大。國際貿易方面,關稅不確定性增加供應鏈成本,低收入消費者首當其衝。未來,若AI和自動化加速,低收入就業風險增大,需再培訓計劃。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也加劇分化,富裕者能適應,低收入者受災更重。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