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10-22
李全順 : 2025 - 10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農期玉米小麥黃豆齊上揚 埃及小麥玉米稻米依進壓】
農期玉米小麥黃豆齊上揚  埃及小麥玉米稻米依進壓

    在2025年10月2日,CBOT三大農產品期貨全面走高,玉米、小麥和黃豆價格齊齊上揚,這波漲勢主要受黑海地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的影響,推升了小麥的避險需求,同時分析師對玉米產量預估的下調預期,也為玉米市場注入了強勁支撐。具體來看,12月玉米期貨收盤上漲1.3%,報每英斗4.2175美元;12月小麥期貨上漲1.1%,報每英斗5.1475美元;11月黃豆期貨同樣上漲1.1%,報每英斗10.2375美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ICE Futures U.S. 12月棉花期貨當日下跌0.8%,收於每磅65.09美分,而10月粗糖期貨則逆勢上漲1.7%,收於每磅16.40美分。這一波動不僅反映了全球供應鏈的敏感性,也凸顯了氣候、地緣衝突與貿易預期如何交織影響大宗商品市場,讓投資者們對未來走勢保持高度警惕。

    轉向埃及這個全球糧食貿易的關鍵玩家,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發布的《穀物與飼料更新報告》為2025/26行銷年度畫出了一幅清晰的圖景。埃及的小麥進口量預計將達到1,270萬噸,較去年增長1.6%,這一數字背後是人口持續膨脹的強勁拉動——埃及人口已突破1.08億大關,並預計到2030年將攀升至1.24億,讓它穩坐世界最大小麥進口國的寶座。與此同時,國內小麥收成也將溫和上揚,美國農業部外國農業局(FAS)預測2025/26年度產量將增至920萬噸,比前一季的900萬噸多出20萬噸。這得益於政府大幅上調收購價格,從每噸277美元到290美元不等,成功激勵農民擴大種植面積,並直接將收成賣給國家機構。今年,這項政策已確保了近400萬噸國產小麥的穩定供應,讓國內產量能滿足全國50%到55%的需求。然而,龐大的補貼計劃——為大部分人口提供平價麵包——仍舊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得財政喘不過氣來。

    埃及的小麥消費預計將進一步攀升至2,030萬噸,比2024/25年度的2,000萬噸多出30萬噸,這股增長來自食品、種子和工業需求的合力推動。近年來,私營部門的參與越來越活躍,他們加強小麥進口,用來提升麵粉產量,不僅供應給區域市場的出口訂單,還滿足國內那些專注優質產品的私營麵包店和咖啡館,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更多樣化的選擇。但好消息並非沒有隱憂:埃及2025/26年度的小麥麵粉出口預計將下滑至100萬噸,從去年的130萬噸銳減23%。這一下降,主要歸因於政府收緊出口規定,目的是在國內需求與海外銷售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避免本國糧食短缺的風險。

    在玉米領域,埃及的形勢則顯得有些曲折。FAS預測,2025/26年度(10月至翌年9月)的玉米產量將降至670萬噸,比先前預測下滑近7.6%。這一挫折源於種植期遭遇的極端炎熱天氣,以及嚴重的害蟲侵襲,尤其是草地貪夜蛾在7月至8月間肆虐,導致穗粒數減少和單產大幅降低。儘管如此,玉米消費卻樂觀向上,預計將年增4.4%至1,650萬噸,主要得益於家禽業的蓬勃發展——這是玉米作為飼料的主要消費領域。為了填補國內產量的缺口,進口量預計將增長9%,達到950萬噸。埃及的黃玉米產量僅能滿足不到30%的飼料需求,而進口來源主要鎖定在巴西、烏克蘭和阿根廷這些可靠夥伴,讓供應鏈保持相對穩定。

    稻米市場則帶來一絲亮色。FAS估計,2025/26年度的精米產量將達到420萬噸,比早先預測上漲7.7%,也超過了2024/25年度的390萬噸。這波增長的幕後推手,是稻米相對於其他夏季作物(例如,玉米或棉花)的生產成本更低,吸引農民超額種植,甚至超出埃及水資源與灌溉部設定的配額。這不僅緩解了國內壓力,還為糧食多樣化提供了助力,讓埃及在面對全球波動時多了一層保障。

    然而,埃及小麥進口高度依賴的結構性矛盾,正如一柄雙刃劍,帶來雙重壓力。一方面是財政負擔:政府必須以國際高價進口小麥,卻以低價賣給民眾,長期累積的補貼支出已成沉重包袱。另一方面是國際風險:俄烏衝突、出口限制或氣候異常稍有風吹草動,全球供應就可能劇烈波動,讓埃及的糧食安全岌岌可危。因此,即便政府透過提高收購價來鼓勵本地種植,但水資源短缺和農地競爭激烈的現實,讓生產提升的空間依然有限,進口依賴的格局短期內難以逆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埃及近年來積極拓寬貿易版圖,加強與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糧食合作,逐步分散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依賴。這不僅降低了單一來源的風險,還開闢了更多穩定通道。但在氣候變遷加劇和地緣衝突頻仍的時代,全球糧食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如影隨形。埃及不僅需在貿易多元化上持續發力,還可能透過建立戰略儲備和深化區域合作,來築牢糧食安全的防線。畢竟,在人口壓力與外部變數交織的背景下,穩定的糧食供應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