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6-18
李全順 : 2025 - 6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美國農產品期貨分化供應穩增 貿易關稅不確定壓制出口前景】
美國農產品期貨分化供應穩增 貿易關稅不確定壓制出口前景
2025年6月3日, CBOT與ICE Futures U.S.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呈現分化走勢,反映了全球貿易環境、供需動態及作物狀況的複雜影響。根據市場數據,玉米和黃豆期貨價格小幅上漲,主要受到油價上漲帶動黃豆油價格走高的支撐,而小麥期貨則因作物良率改善而下跌。具體而言,7月玉米期貨收盤上漲0.1%,報每英斗4.3850美元;7月黃豆期貨上漲0.7%,報每英斗10.4075美元;7月小麥期貨下跌0.6%,報每英斗5.36美元。ICE市場方面,7月棉花期貨下跌0.1%,報每磅66.05美分,而7月粗糖期貨小幅上漲0.1%,報每磅16.90美分。
美國農業部(USDA)6月2日發布的作物進度報告顯示,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進度和良率數據有所更新,揭示了美國農業生產的最新動態。然而,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美國對鋼鐵和鋁的高關稅措施以及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對農產品出口構成壓力,特別是對玉米和黃豆市場的影響尤為顯著。以下將深入分析當前農產品市場的表現、作物進度及貿易環境的影響,並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
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作物進度報告提供了美國主要農作物的最新數據,反映了2025年農業生產的穩健進展。玉米方面,在占去年種植面積92%的18個州,播種進度從前週的87%增至93%,高於去年同期的90%,與過去五年平均值相當。玉米作物良率為69%,較前週上升1個百分點,但低於去年同期的75%,顯示天氣條件和土壤狀況可能對部分地區的產量造成影響。黃豆方面,在占去年種植面積96%的18個州,播種進度從76%增至84%,高於去年同期的77%和五年平均值的80%,反映了播種活動的加速推進。然而,黃豆作物良率為67%,由於缺乏前週和去年同期數據,難以直接比較,但顯示出穩定的生長狀況。棉花播種進度在占去年種植面積99%的15個州從52%增至66%,但低於去年同期的68%和五年平均值的69%,作物良率為49%,顯著低於去年的61%,表明棉花生產面臨一定挑戰。冬麥和春麥的進展則呈現分化,冬麥收成進度為3%,低於去年同期的5%,但作物優良率升至52%,高於去年的49%;春麥播種進度達95%,高於去年同期的93%和五年平均值的90%,但作物良率僅為50%,低於去年的74%,顯示春麥品質受到一定影響。
美國農業部的出口檢定報告進一步揭示了美國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截至5月29日當週,小麥出口檢定量為552,910公噸,占穀物出口總量的23%,較前週減少2%,但較去年同期增加29%,主要出口市場為韓國和菲律賓。2024/25年度小麥累計出口量年增17%,達到21,825,997公噸,USDA預計全年出口量將增長16%至2,232萬噸。玉米出口檢定量為1,576,006公噸,占穀物出口總量的65%,較前週和去年同期均增加11%,主要市場為墨西哥和日本。2024/25年度玉米出口量年增29%,達到48,579,939公噸,USDA上調全年出口預估至6,604萬噸。黃豆出口檢定量為268,343公噸,占穀物出口總量的11%,較前週增加34%,但較去年同期減少26%,主要市場為中國和孟加拉。2024/25年度黃豆出口量年增11%,達到44,608,089公噸,USDA預計全年出口量為5,035萬噸。這些數據顯示,儘管出口量整體呈現增長態勢,但黃豆出口的同比下降反映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
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美國農產品市場構成顯著挑戰。合作銀行(CoBank)穀物與油籽經濟學家坦納·埃姆克(Tanner Ehmke)指出,國際貿易政策的走向不明,特別是中美之間的關稅爭端,為美國穀物倉儲和貿易商的前景蒙上陰影。美國對鋼鐵和鋁進口徵收25%至50%的關稅,以及對中國商品加徵10%附加關稅(總稅率達20%),引發了中國對美國黃豆採購的調整。報告顯示,中國近期加大對巴西黃豆的採購,並暫停三家美國公司的黃豆出貨,同時與阿根廷簽署黃豆、玉米和植物油的採購意向書。這種轉向其他供應國的行為導致美國黃豆新作銷售遠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對依賴出口的穀物倉儲和貿易商構成壓力。埃姆克警告,若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2025/26銷售年度的出口市場可能進一步收縮,迫使貿易商更加依賴本地需求,而本地需求在某些地區可能十分有限。這可能導致基差走弱,特別是在對中國市場高度暴露的北部平原和美國中北部黃豆市場。
當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價格走勢受到多重因素的驅動。玉米和黃豆期貨的上漲與油價走高密切相關,特別是黃豆油價格的上漲為黃豆期貨提供了支撐。油價的上漲推高了生物燃料的需求,進而帶動黃豆油和玉米的市場表現。然而,小麥期貨的下跌則反映了作物良率改善帶來的供應壓力,冬麥和春麥的良率數據顯示供應相對充足,特別是冬麥優良率達到52%,高於去年同期。棉花期貨的小幅下跌可能與播種進度落後和作物良率低於去年有關,這表明棉花市場面臨供需雙方的壓力。粗糖期貨的小幅上漲則可能受到全球糖市供需平衡的影響,但整體波動較小。這些價格動態顯示,農產品市場在短期內受到供需基本面和宏觀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
從供需基本面來看,美國農業生產的穩健進展為市場提供了支撐。玉米和黃豆的播種進度均高於去年同期,顯示農民在有利的天氣條件下加快了種植活動。然而,作物良率的數據呈現分化,玉米和黃豆的良率低於去年,反映出部分地區可能受到乾旱或病蟲害的影響。棉花的良率顯著低於去年,顯示其生產面臨更大的挑戰,可能進一步壓制期貨價格。冬麥和春麥的良率數據則顯示供應端的改善,特別是冬麥的優良率上升,這對小麥期貨價格構成下行壓力。出口數據顯示,玉米和小麥的出口表現強勁,特別是玉米受益於墨西哥和日本的穩定需求。然而,黃豆出口的同比下降凸顯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中國對巴西和阿根廷的採購轉向使得美國黃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受到擠壓。
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對美國農產品市場的長期影響值得關注。美國的高關稅政策不僅影響鋼鐵和鋁市場,還通過供應鏈的連鎖反應波及農產品出口。中國作為美國黃豆的主要買家,其採購策略的調整對美國農民和貿易商構成直接挑戰。巴西和阿根廷作為全球黃豆和玉米的主要供應國,憑藉成本優勢和靈活的貿易政策,正在搶佔美國的市場份額。同時,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的疲軟進一步壓縮了全球需求,歐元區製造業雖有復蘇跡象但仍處於收縮區間,日本則已陷入技術性衰退,這對美國農產品的出口前景構成雙重壓力。未來,若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能在7月9日前達成進一步的關稅緩和協議,美國農產品出口可能獲得喘息機會;反之,若關稅壁壘持續甚至加劇,玉米和黃豆的出口前景可能進一步惡化。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