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5-07
李全順 : 2025 - 5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對等關稅壓經濟通膨居高不下 歐洲央行緩降息復甦步履維艱】
對等關稅壓經濟通膨居高不下 歐洲央行緩降息復甦步履維艱
    歐元區經濟現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轉換期,受到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內部經濟復甦動能以及貨幣政策調整的綜合影響。根據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Bert Colijn的分析,歐元區通膨未來不太可能大幅下降,這得益於經濟的潛在韌性抵消了貿易關稅的抑制效應。4月份數據顯示,歐元區物價同比上漲2.2%,與前月持平,接近歐洲央行2%的目標。同時,歐元區一季度經濟增長0.4%,超出市場預期的0.2%,顯示出在美國貿易戰、歐元升值和市場情緒惡化的多重壓力下,經濟仍展現出一定的樂觀開局。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於4月2日宣布的全面進口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造成了結構性衝擊,歐元區的增長基礎依然脆弱,潛在的衰退風險不容忽視。本文將基於上述報導,對2025年歐元區經濟進行預測與評析,探討貿易戰、通膨、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的相互作用,分析其對歐元區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並批判性地審視潛在的挑戰與應對路徑。

    歐元區一季度經濟增長0.4%的表現超出了市場預期,這主要得益於西班牙等國的強勁增長以及“下一代歐盟”計劃的加速實施。匯豐銀行經濟學家法比奧·巴爾博尼指出,個人消費終於與實際工資增長同步,投資也出現復甦跡象,這與企業借貸成本下降和歐盟資金的注入密切相關。然而,這一增長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導性,因為愛爾蘭3.2%的高增長率拉高了整體數據。剔除愛爾蘭的影響,德國(0.2%)、法國(0.1%)和意大利(0.3%)等主要經濟體的增速更接近經濟學家預期的0.2%,顯示出歐元區核心經濟體的復甦動能仍然疲弱。這種不平衡的增長模式表明,歐元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特別是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其增長乏力反映了製造業和出口部門在全球貿易環境惡化下的掙扎。儘管如此,消費和投資的初步回暖為經濟注入了一定信心,短期內支撐了歐元區避免陷入衰退。

    通膨形勢是歐元區經濟當前的一大焦點。4月份物價同比上漲2.2%,與歐洲央行2%的目標十分接近,且德國和意大利的通膨率分別降至2.1%,顯示出通膨壓力有所緩解。荷蘭國際集團的卡斯滕·布熱斯基認為,這一趨勢表明通膨已基本得到控制,未來數據可能在目標值附近波動。這種相對穩定的通膨環境為歐洲央行提供了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尤其是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然而,Bert Colijn警告稱,通膨不太可能大幅下降,因為勞動力市場的強勁表現和高工資增長支撐了經濟的內生動力,這可能使通膨在未來幾個月維持在較高水平。貿易戰導致的能源價格下跌短期內抑制了通膨,但這種效應可能逐漸減弱,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和關稅成本轉嫁的背景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3月份PPI同比增長1.9%,低於預期的2.5%,顯示出上游價格壓力的減弱,但這並不足以扭轉整體通膨的粘性。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影響歐元區經濟的最大外部風險。特朗普宣布的全面進口關稅被其稱為“解放日”,但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卻是深遠的。歐元區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特別是德國的汽車和機械製造業,受到關稅的直接打擊。大眾汽車和梅賽德斯-奔馳等企業已發出警告,關稅將壓低銷售、侵蝕利潤並抑制投資。與此同時,美國政策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和市場情緒惡化進一步加劇了不確定性。歐洲央行指出,這些外部因素將對經濟增長構成顯著阻力。值得注意的是,歐元區在關稅政策實施前的增長率已低於1%,表明其經濟基礎本就脆弱,任何額外的重大打擊都可能將其推向衰退邊緣。然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因關稅遭受的損失可能比歐元區更大,這可能迫使特朗普政府最終放鬆部分關稅政策,例如已暫停加徵的一些關稅。這種動態為歐元區提供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長期來看,全球貿易碎片化和供應鏈效率下降將持續推高成本,對歐元區的通膨和增長構成壓力。

    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的下滑是歐元區經濟的另一隱憂。凱投宏觀的分析師Ankita Amajuri指出,貿易不確定性和工資增長放緩可能使消費者在2025年繼續保持謹慎,3月份零售貿易下降0.1%以及消費者信心的回落均反映了這一趨勢。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和家庭的消費意願。雖然預計較低的利率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費,但實際收入增長的放緩可能抵消部分積極效應。同時,勞動力市場的強勁表現和高工資增長為消費提供了支撐,但這種支撐可能因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和就業前景惡化而減弱。企業層面,關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導致投資計劃推遲,特別是在汽車、機械和化學品等出口導向型行業。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歐元區經濟的內需動能,使其在外部衝擊面前更為脆弱。

    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將在2025年發揮關鍵作用。當前穩定的通膨環境和黯淡的經濟前景為進一步降息提供了理由,布熱斯基認為一季度經濟增長和通膨數據為“緩慢且謹慎的降息”鋪平了道路。降息將有助於降低企業和家庭的借貸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然而,降息的空間受到通膨粘性和外部壓力的限制。Colijn的分析表明,經濟的潛在韌性可能使通膨保持在2%以上,這要求歐洲央行在寬鬆政策時保持警惕。此外,歐元的升值可能進一步抑制出口,抵消降息的部分積極效應。歐洲央行還需應對美國政策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例如股市和債券市場的潛在震盪,這可能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在這種複雜環境下,歐洲央行的政策選擇將需要在支持增長和控制通膨之間尋求微妙平衡。

    從結構性視角看,歐元區經濟的長期挑戰依然存在。過去幾年,企業投資受抑和家庭財富因高通膨受損導致經濟幾乎停滯,這使得歐元區在貿易戰爆發前已處於不利地位。雖然“下一代歐盟”計劃等財政刺激措施為復甦提供了動力,但其效果因成員國實施進度的差異而參差不齊。德國和法國等核心經濟體的低增長反映出結構性問題,例如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以及對傳統製造業的過度依賴。同時,南歐國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相對強勁表現顯示出經濟多元化的潛力,但這些國家的財政空間有限,難以在外部衝擊下維持長期增長。此外,歐元區內部的經濟不平衡可能因貿易戰和通膨壓力而加劇,進一步考驗歐盟的政策協調能力。

    全球經濟環境的惡化為歐元區的前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機構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因貿易碎片化和地緣政治緊張而放緩,2025年的全球GDP增長率可能低於3%。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歐元區對全球需求的依賴使其容易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中國經濟的放緩、美國的保護主義以及新興市場的金融脆弱性均可能削弱歐元區的出口市場。此外,能源價格的波動仍是關鍵風險,雖然當前能源價格下跌抑制了通膨,但地緣政治衝突(如俄烏戰爭的延續)可能導致能源供應中斷,推高歐元區的輸入型通膨。這些外部因素與內部挑戰交織,使歐元區經濟的復甦之路充滿坎坷。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歐元區經濟仍具備一定的韌性。勞動力市場的穩健表現、工資增長以及“下一代歐盟”計劃的資金支持為經濟提供了緩衝。技術創新以及區域一體化的深化可能在中期內提升生產率,緩解部分通膨壓力。此外,美國經濟因關稅遭受的相對更大損失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在未來幾個月放鬆部分貿易限制,這將為歐元區出口提供喘息機會。然而,這些積極因素難以完全抵消貿易戰和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結構性挑戰。若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歐元區經濟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陷入低增長甚至衰退,尤其是在外部需求進一步萎縮或內部信心崩潰的情況下。

    總體而言,2025年的歐元區經濟將在復甦與風險之間搖擺。短期內,穩定的通膨和適度的經濟增長為降息和財政刺激提供了空間,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內部結構性問題限制了復甦的力度。歐洲央行需要在寬鬆貨幣政策和控制通膨之間尋找平衡,同時應對外部衝擊和金融市場波動。長期來看,歐元區必須加速結構性改革,提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多元化,以增強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與此同時,加強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貿易合作,推動區域貿易協定,可能有助於緩解美國保護主義的影響。在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歐元區的決策者需要展現出更大的政策靈活性和協調能力,以避免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並實現可持續復甦。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