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3-19
李全順 : 2025 - 3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春風拂面激勵產業全面回暖 政策護航逆調促基民企振興】

春風拂面激勵產業全面回暖  政策護航逆調促基民企振興


    中國二月製造業PMI指數重返擴張區間,這一資料既反映了春節後復工複產帶來的季節性回升效應,也顯示出穩增長政策逐步發力所取得的明顯成效。從整體資料來看,2月製造業PMI上升至50.2%,比上月提升1.1個百分點,說明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後,中國製造業開始恢復活力,經濟修復趨勢逐漸明朗。這種回升主要受春節後各地企業迅速復工複產推動,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大幅上升2.7和1.9個百分點,分別達到52.5%和51.1%,表明生產和需求兩端均有改善,市場供應和需求關係正趨於平衡。

    在細分行業方面,有色金屬冶煉、通用設備、電氣機械等高技術製造業表現尤為亮眼,這些行業的供需均出現較快增長,為整體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紡織、石油煤炭等傳統行業仍然低於臨界點,反映出行業內部的分化現象較為突出。這種分化既反映了不同行業之間技術升級和轉型的不同步,也提示在推動高品質增長的過程中,必須更加關注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數據還顯示大型企業PMI躍升2.6個百分點至52.5%,這顯示大企業由於資源豐富、融資管道暢通,復甦步伐較快,對整體經濟起到積極拉動作用。相比之下,中小企業的PMI則分別降至49.2%和46.3%,顯示出中小企業復甦進程滯後於大企業的現實情況。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振不僅可能拖累整體經濟增長,也將給就業和社會穩定帶來潛在風險。

儘管採購量和價格類指數有所回升,例如,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上升至50.8%,但企業普遍反映需求依舊不足,超過60%的企業回饋訂單疲軟,產成品庫存指數升至近5個月高位。這一現象提示,雖然製造業的復甦在資料上顯示出積極跡象,但市場需求仍未完全恢復,部分企業可能存在盲目補庫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的風險,這需要政策層面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與調控,防止庫存過剩引發進一步的價格波動。

    非製造業方面,2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微升0.2個百分點至50.4,其中建築業PMI大幅攀升3.4個百分點至52.7,主要得益於基建項目開工提速,土木工程行業指數更是高達65.1,顯示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強勁增長動力。相比之下,服務業PMI雖然持平于榮枯線(50.0),但在航空運輸、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中,商務活動指數均超過55%,表明這些領域依舊保持較高景氣水準。然而,零售、住宿等消費服務業則受節後需求回落影響,景氣度略顯疲軟,這也反映出消費市場在經歷春節後出現一定的季節性調整。

    就業資料方面,建築業用工指數下降3.1個百分點至45.6,而服務業用工指數則微升0.4個百分點至46.7,總體就業壓力依然存在。儘管如此,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保持樂觀,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連續5個月保持在56以上,這顯示市場信心總體穩健,企業普遍認為未來經濟環境將持續改善。綜合PMI產出指數上升1.0個百分點至51.1,這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總體回暖的態勢,但同時也提醒我們,後續仍需通過政策手段進一步強化逆週期調節,尤其是擴大公共投資、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和市場壓力,以鞏固復甦基礎。

    從宏觀角度看,春節過後,經濟活動整體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回暖,2月製造業PMI反彈至50.2,高於去年四季度平均水準,這表明中國經濟正處於修復過程中。各項細分指數均顯示出產需改善、價格回升和從業人員指數提高的趨勢,表明經濟復甦跡象逐步顯現。然而,不同規模製造業企業之間的分化現象也十分突出,大企業的迅速復甦與中小企業的恢復滯後構成了明顯的對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中的不均衡問題,需要通過政策調控加以解決。

    展望未來,3月製造業PMI指數有望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春節後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各項復工複產措施落實到位以及政策支持不斷增強。從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看,近期多次國常會和國務院專題學習均圍繞消費、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展開討論,央行也明確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促進消費的金融支援力度。尤其是在兩會召開在即的背景下,市場將密切關注財政政策力度的變化以及央行如何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調整政策節奏。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貨幣政策適度寬鬆、擴大公共投資力度、推動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等措施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為經濟復甦提供持續動力。

    中央政策制定者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製造業資料呈現回暖跡象,但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不升反降,外部風險依然存在。這就要求在穩增長的同時,要警惕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強逆週期調節,確保經濟在面臨外部衝擊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健增長。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由於其恢復較慢,政策層面應更多關注如何緩解融資難、訂單不足等問題,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和加強政策扶持,幫助它們儘快跟上整體經濟復甦的步伐。

    在此背景之下,政府和企業還需加強對未來政策方向的預判。當前,隨著全國兩會的臨近,市場普遍關注政策走向,尤其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力度如何進一步釋放。自2024年末以來,市場一直在博弈財政政策力度的具體實施情況;而央行在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明確表示,將根據經濟和金融形勢擇機調整政策力度和節奏。總體來說,貨幣政策大方向保持適度寬鬆,但節奏可能會因內外部風險而有所調整。與此同時,促進消費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也將進一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這些都將在未來的經濟走勢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春節後的季節性回暖後,顯示出復甦的良好勢頭,但同時也暴露出中小企業恢復滯後、部分行業需求不足等問題。未來,持續強化逆週期調節、擴大公共投資、緩解中小企業壓力以及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將是鞏固經濟復甦、實現高品質增長的關鍵所在。政策制定者需在確保宏觀經濟穩定和市場信心持續改善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和結構性改革等多重政策工具,進一步化解經濟復甦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向好態勢,推動經濟實現穩健、可持續的發展。

     通過對二月製造業及非製造業PMI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春節後經濟活動回暖、各項政策發力以及企業預期改善均為當前經濟復甦注入了正面信號;然而,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復甦分化、需求不足以及外部風險仍是必須重視的挑戰。未來,政策層面需繼續加大力度,通過擴大公共投資、促進消費和支持科技創新等措施,進一步鞏固經濟復甦基礎,確保在內外部風險交織下,我國經濟能夠穩步前行,實現高品質發展。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