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4-08-07
李全順 : 2024 - 8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歐元區通膨意外加速 經濟復甦再面臨壓力】

歐元區通膨意外加速  經濟復甦再面臨壓力


  7月31日歐盟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通膨率按年率計算為2.6%,高於6月的2.5%。數據顯示,服務價格同比上漲4.0%,食品和煙酒價格上漲2.3%,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0.8%,能源價格上漲1.3%。剔除能源、食品和煙酒價格的核心通膨率為2.9%。這些數據反映出歐元區的通膨壓力依然存在,這將對歐洲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通膨數據的上升使得市場對歐洲央行的降息預期變得更加複雜。歐洲央行此前表示,將在決策過程中繼續考慮通膨動態和前景,以及貨幣政策的傳導力度。9月降息雖有可能但並非板上釘釘,仍將取決於未來幾周公佈的數據,包括8月的通膨數據。如果未來的通膨數據繼續走高,歐洲央行可能會對降息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歐元區通膨的上升可能只是抗通膨路上遇到的顛簸。就業市場吃緊、工資增速放緩和服務業通膨強勁等狀況意味著,歐洲央行將對降息持謹慎態度。但即便如此,歐洲央行在9月會議上採取行動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較預期稍強一些的偶發數據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意味著央行決策仍需考慮更廣泛的經濟背景和長期趨勢。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歐元區實際GDP環比增長0.3%,高於市場預期的0.2%;同比增長0.6%,較一季度上升0.1個百分點。儘管整體GDP表現優於預期,但歐元區內部各成員國的經濟表現差異顯著。西班牙以0.8%的環比增長成為二季度歐元區經濟的增長引擎,這主要得益於出口和強勁的家庭支出。法國經濟在外貿和企業投資復甦的拉動下,二季度環比增長0.3%。法國正在舉辦的奧運會將在第三季度給歐元區經濟帶來小幅提振。
   
  義大利和德國的經濟表現則相對疲軟。第二季度義大利經濟環比增長略有放緩降至0.2%。德國作為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經濟持續表現低迷,GDP下降0.1%。德國經濟有陷入危機之虞,預計第三季度也不會有太大改善。德國的經濟疲軟對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構成了顯著壓力。
   
  儘管歐元區GDP超出預期,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表現依然疲軟。7月,歐元區製造業PMI指數為45.6,創7個月低點;服務業PMI指數為51.9,儘管高於榮枯線50,但遠低於預期的53。這些數據顯示歐元區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均面臨下行壓力,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市場專家認為歐元區經濟前景在今年下半年剩餘時間裡仍然不穩定,最多只能溫和增長。目前物價和利率仍然很高,而低迷情緒使經濟降溫。預計歐元區明年才會加速增長。市場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的擔憂,高物價和高利率環境下,經濟活動受到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難以顯著回升。
   
  綜合來看,歐元區的宏觀經濟形勢充滿挑戰。儘管第二季度GDP表現優於預期,但內部經濟表現的差異、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疲軟以及通膨壓力的存在,都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構成了風險。歐洲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需要在支援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膨之間找到平衡。當前,歐洲央行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引發通膨上升的情況下,通過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復甦。
   
  未來幾個月,歐洲央行的政策走向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通膨數據的變化。如果未來通膨繼續上升,歐洲央行可能會更加謹慎地考慮降息。其次是經濟增長數據。如果經濟增長放緩超出預期,歐洲央行可能會加大貨幣政策的寬鬆力度,以支持經濟復甦。此外,外部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經濟形勢、貿易政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也將對歐洲央行的決策產生影響。
   
  具體來說,歐洲央行在未來的貨幣政策調整中,可能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經濟和通膨的雙重挑戰。首先,降息仍然是一個重要選項,但其效果和時機需要謹慎評估。其次,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繼續實施,以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和其他資產來增加市場流動性。此外,歐洲央行還可能考慮其他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如負利率政策和前瞻性指引,以進一步引導市場預期和支持經濟增長。同時,各成員國的財政政策也將對歐元區整體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支援經濟復甦,各國可能需要加大財政支出,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領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將是未來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
   
  歐元區的經濟前景還將受到結構性改革的影響。提高生產率、促進創新和改善勞動力市場是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各國需要推動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韌性和競爭力,以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
   
  綜上,歐元區宏觀經濟形勢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通膨壓力、經濟增長差異和外部環境變化都將對未來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歐洲央行需要在支援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膨之間找到平衡,採取靈活和審慎的貨幣政策。同時,各成員國需要加大財政政策支援力度,推動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韌性。未來幾個月的經濟數據和政策走向將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產生深遠影響。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