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3-11-08
李全順 : 2023-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歐元區碳邊境稅即將開徵 市場保護主義恐死灰復燃】
歐元區碳邊境稅即將開徵  市場保護主義恐死灰復燃





     歐元區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碳邊境稅』,從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啟動,進入過渡階段。歐元區計畫在2026年開始正式徵稅,按歐元區碳排放交易體系提高進口門檻,屆時出口歐元區的產品將面臨相關的排放稅。此舉雖說旨在促進綠色技術發展,但也難免有市場保護之嫌,有可能與世貿組織原則相違背。歐元區也承認碳邊境稅具有雙重目的,即保持歐洲工業競爭力,並鼓勵其他國家更快地適應歐元區的綠色政策。

  歐元區把實施新的碳邊境稅作為其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一步。該目標是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準相比至少減少55%。雖然歐委會在出台政策時聲稱CBAM是一項與世貿組織規則相容的措施,鼓勵全球工業採用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技術。但是,單方面提高關稅門檻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雖然歐盟委員會在出台政策時聲稱歐元區碳邊境調整機制是一項與世貿組織規則相容的措施,鼓勵全球工業採用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技術。但是,單方面提高關稅門檻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其一,歐元區綠色保護主義招致廣泛批評;其二,企業負擔將越來越重;其三,首批六大行業將受到影響。

  歐元區的主要交易夥伴,例如美國、中國、印度、巴西、韓國、南非和其他亞非拉國家,都表示歐元區單方面徵稅是一種偽裝的綠色保護主義。歐元區徵收碳稅將使國際貿易進一步複雜化,並提高非歐元區製造商的出口成本。此外,歐元區消費者也將面臨更高的進口價格,因為CBAM相關的報告義務會帶來更高的成本,可能要轉嫁給消費者。

  根據市場的研究,汽車、建築、包裝和消費電器等行業受到CBAM影響可能最為嚴重,因為這些行業是CBAM規定範圍內的最大用戶。預計到2032年,歐元區從美國和英國進口的鋼鐵成本可能上漲6%,從土耳其進口上漲10%,從韓國進口上漲12%,從中國進口上漲17%,從印度進口上漲的比例則高達32%。從印度方面看,與歐洲同行相比,印度企業的排放強度更高,其作為主要的低成本鋁生產國的地位可能會受到嚴重削弱。也就是說,一旦歐元區正式徵收碳稅,而印度又無法跟上歐元區的減排要求,屆時其產品出口價格將變得非常昂貴。相反,歐元區區域內生產商則因為較低排放成本,可以減輕CBAM負擔,有利於擴大對外出口。

  為了滿足CBAM所要求的相關義務,凡是出口歐元區市場的生產企業都要額外承擔排放報告和核查的行政成本,這些成本可能轉嫁給消費者。當然,為了保證新機制順利實施,歐元區還要加強海關系統建設,企業也將不得不面對新的官僚機構和繁瑣檢查,行政負擔也將加重。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報告指出,有83%的歐洲受訪者認為徵收碳稅會導致進口價格上漲,75%的受訪者預計CBAM將影響他們未來的進口選擇,需要做出新的安排。為此,該聯合會在報告中指出,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解決歐洲進口商面臨的行政負擔和成本加重問題,隨著CBAM推進,可能將造成貿易混亂並拖累歐洲經濟。

  目前,歐元區CBAM徵收範圍覆蓋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氣等6個行業。但後續修正案中又增加了有機化學品和塑膠,因此在未來極有可能隨著下一階段擴大徵收範圍而被納入。CBAM徵收一方面,推高出口成本將弱化基礎大宗產品的市場競爭,同時也使得歐元區出口貿易面臨更大挑戰;另一方面,企業生產成本將會增加,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甚至還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歐元區碳關稅對於工業生產和出口為主的製造業大國來說影響較大,上述幾大行業必然受到衝擊。歐元區CBAM有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的重新定位和洗牌,排放量最低的國家和地區將借機擴大其出口份額,搶佔歐元區市場。而碳排放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有可能被迫轉而支援受影響行業實現轉型,以降低歐元區碳關稅帶來的風險。

  總之,針對歐元區碳關稅的單邊保護主義的批評和爭論仍在持續,有關國家已經通過世貿組織進行多邊談判,以期減輕發展中國家的負擔,並扭轉貿易條件扭曲和不平等導致的全球貿易顯著下降的局面。

    10月26日,歐洲央行在結束貨幣政策會議之後,宣佈維持利率不變,從而結束了史無前例的連續10次升息的緊縮貨幣政策。這一決定在歐元區經濟面臨『滯脹』威脅下,也符合市場的普遍預期。歐洲央行此時選擇觀望的態度,也是在滯脹前景下,不得不做出的決擇。歐元區暫緩升息雖然會緩解高利率帶給經濟的進一步傷害,但在通膨和經濟衰退的兩難選擇,歐洲央行目前的觀望態度,反映了目前歐元區經濟復甦的複雜性,仍難以尋找到經濟軟著陸的方法與路徑。

  為應對高通膨的威脅,自2022年7月以來,歐洲央行不得不放棄負利率政策,跟隨FED的步伐開啟快速升息的模式。目前這一升息週期中,歐洲央行已累計將利率上調4.5個百分點。快速升息的後果在遏制通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帶來經濟增長的大幅放緩。不過,通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最新的數據顯示,歐元區9月核心調和CPI同比降至4.5%,為一年來最低,但仍明顯高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而歐元區今年第一季度GDP環比零增長,第二季度GDP環比增速僅為0.1%,幾乎陷入停滯,歐洲央行已將歐元區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0.7%。
  歐元區經濟低迷的趨勢短期恐怕難以扭轉。近期,標普發佈的資料顯示,歐元區10月份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初值錄得43.0,低於9月份的43.4,為近三個月的低位,也低於市場預期的43.7。服務業PMI初值錄得32個月新低47.8,市場原先預期會保持在48.7不變;這使得10月綜合PMI指數初值從47.2降至46.5,是35個月來的最低水準。而27日歐洲央行公佈的市場調查資料也顯示,在經濟增長方面,市場調查顯示前景日益黯淡,2025年的GDP增長預測從1.1%下調至0.9%。

    通膨水準會逐漸回落,但短期內難以降至歐洲央行的通膨目標之下。歐洲央行的調查顯示,2024年的消費者物價漲幅將為2.7%,與三個月前的預測一致,但遠低於歐洲央行自己的3.2%的預期。2025年的通膨率則從2.2%下調至2.1%,而更長期的預測則保持不變,為2.1%。這意味著在經濟走向衰退風險的情況下,歐元區通膨仍具有頑固性,使得歐洲央行在更長的時間內都將面臨痛苦的兩難選擇。儘管市場仍然期待歐洲央行在2024年中開始降息,但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仍然對此仍十分謹慎。她在利率政策決議公佈後表示歐元區經濟處於疲軟狀態,甚至可能比上月預期的更為疲軟,但物價壓力仍然很大,且如果中東衝突導致能源成本再次上升,物價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因此,歐元區決策必須保持穩健。維持利率不變的做法,並不意味著未來永遠不會再次升息。

  從歐洲的幕前情況來看,通膨和衰退的風險都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歐元區的通膨問題不僅是一個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的貨幣週期的問題,也不完全是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供需扭曲的短期問題,還有著地緣風險加劇、逆全球化帶來的供應鏈重配,人口老齡化和去工業化等一系列長期問題和結構性問題的共同反應。這種情況下,僅靠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解決所有的矛盾,恐怕是緣木求魚。其實,無論是繼續升息,或者跟隨市場預期進行降息,其實都難以解決歐洲經濟目前面臨的滯脹難題。但在歐盟的政策層面日益碎片化、民粹化的情況下,歐盟層面難以推動財政或者產業政策對歐洲經濟進行結構性的調整。這是歐洲經濟令人感到悲觀的根源。儘管歐洲央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但其也不得不採取觀望的態度,以期待經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回歸到平衡之中。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