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15-03-05
陳昭蓉:我不要做保險!?
      很多人可能都曾經接觸過保險業,即使認同保險的意義與功能都還是不敢鼓起勇氣,進入這行業,最常聽到不敢做保險的原因之一:『聽說』現在每個人都有保險,這個產業飽合了,事實是如此嗎?
 
以個人從業六年多來的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補足缺口
       舊觀念是保險有買就好,大部份人的第一張保單是父母所購買的,連我也不例外。14歲時父母幫我買了某人壽公司住院醫療700元/日,或許當時是足够的,但以現在的醫療需求,尤其是在健保制度不斷改革之下,可能連掛號費都不够支付,所以出社會後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陸續補足缺口,從基本的醫療、意外、癌症、壽險、重大疾病及目前開始受重視的長期照護之規劃。
 
    這時從業人員的專業價值就出現了,如何運用專業透過面談,協助客戶了解對醫療品質的需求,例如:當哪天真的有醫療需求時,您希望住的健保病房、雙人房還是單人房?當住院期間我們需要人照顧時,家中是否有人可以放下工作,長期的來照顧我們?在我們住院期間,不但增加開銷,收入也是個問題,公司如果無法提供薪資,那麼生活的品質乃至於基本需求是否能維持?試想;以上這些簡單的問題,是否需要仰賴從業人員再依照這些資訊為客戶的資訊與所能負擔的費用,為客戶進行保障內容調整?
 
二、定期檢視
    保險是需要3-5年進行檢視的。防癌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以前所購買的防癌險很便宜,因罹患率沒現在這麼高,而且醫療技術不發達所以死亡率相對高,理賠著重在身故、住院、手術。但現在的癌症因新式化療、放療、標靶藥物等技術以及配合食療、現代人注重養生等,讓治癒率大幅提升,壽命也跟著延長,因此在保障的部分也應該跟著調整或做補足。
    從業人員透過定期檢視,除了可以定期維護客戶關係,為客戶做適當的調整與補足規劃保障,進而通常在客戶滿意服務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取得轉介紹,我個人也有多數的案例都是來自於轉介紹。
 
三、人生階段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財及保障需求。出社會後有投資儲蓄理財的需求,跟著結婚成家有了家庭責任、保障的需求加大,家庭責任金、醫療需求以及孩子有教育金、醫療需求。隨著年齡漸長,有老年退休金準備、醫療保障調整、以及資產轉移,資產傳承等需求。各個階段不是都一張保單就能滿足的,就像世上沒有治百病的萬靈丹是一樣的道理。
 
保險從業人員的角色在於如何協助在客戶每個人生階段都能依照需求做好完善的規劃。同時也協助客戶因應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趨勢對未來的影響。
 
在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各種不同的客戶需求的同時,更成就自己的事業!
 
以此文與所有保險從業人員共勉之!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