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6-02
李全順 : 2025 - 6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互惠關稅倒計時緊迫全球貿易 鋼鋁加稅震盪經濟外交博弈 】
互惠關稅倒計時緊迫全球貿易  鋼鋁加稅震盪經濟外交博弈

    美國近期在貿易政策上的動向,尤其是互惠關稅的重新啟動以及鋼鐵和鋁製品關稅的進一步提高,標誌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大轉變,對國際貿易、外交關係以及美國國內經濟穩定性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出一封緊急信函,要求各國在2025年6月4日美東時間前提交最佳貿易談判方案,否則將面臨高額懲罰性關稅,這一期限距離互惠關稅全面恢復的7月9日僅剩五週時間。該政策源於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佈的全球性互惠關稅計劃,隨後在五天內陸續暫停實施,暫停期為90天。這種高壓策略反映了川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的強硬立場,試圖通過“以牙還牙”的方式糾正其認為的全球貿易不平衡問題。然而,這一政策的合法性正受到法律挑戰,美國國際貿易法院(CIT)於近期裁定,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徵收關稅的行為超出了法律授權範圍,儘管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暫時擱置了這一裁決,為政策執行留下了空間。以下將對這一複雜的貿易形勢進行深入分析,並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

    川普政府推動的互惠關稅政策並非全新概念,而是其第一任期內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延續與升級。2018年,川普首次對進口鋼鐵和鋁製品徵收關稅,當時稅率分別為25%和10%,以保護美國國內相關產業為名。2025年2月10日,他進一步將鋼鐵和鋁製品關稅統一提高至25%,並在5月30日於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集會上宣佈將關稅進一步提升至50%,該政策於6月4日正式生效。這種關稅的快速加碼顯示了川普政府對國內製造業的強烈保護意圖,特別是在鋼鐵和鋁等傳統產業領域,這些產業在美國中部搖擺州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然而,關稅的大幅提高可能導致進口成本上升,進而推高國內物價,對美國消費者和依賴進口原材料的企業造成壓力。同時,這一政策也可能激化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尤其是那些鋼鐵和鋁製品出口大國,如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

    USTR的緊急信函進一步揭示了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具體要求。信函草案顯示,美國政府希望各國提交的方案包括購買美國工農業產品的關稅和配額計劃,以及消除非關稅壁壘的具體措施。這表明,川普政府不僅尋求通過關稅手段直接影響貿易平衡,還希望通過談判迫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增加對美國產品的採購,從而實現貿易逆差的縮減。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與印度的談判進展順利,而許多亞洲國家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協議”,顯示美國在某些雙邊談判中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截至目前,僅英國與美國達成了貿易協定框架,這意味著在剩餘的五週內,美國需要與包括歐盟、日本、越南和印度在內的多個主要貿易夥伴加速談判進程。這種緊迫感不僅源於7月9日的關稅生效期限,還與白宮內部對完成交易的焦慮有關,因為關稅政策的合法性正面臨法律挑戰。

    《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作為川普政府實施關稅的主要法律依據,其適用範圍和合法性一直是爭議焦點。該法案賦予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對經濟交易進行“調控”的權力,但其對“緊急狀態”的定義較為模糊,且未明確授權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徵全面關稅。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於5月29日裁定,川普在使用IEEPA制定關稅時超越了許可權,這一裁決直接挑戰了政策的合法性基礎。然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隨後批准了川普政府的請求,暫時擱置了這一裁決,為關稅政策的繼續執行提供了喘息空間。聯邦上訴法院作為美國聯邦司法系統的中級上訴法院,其裁決具有重要影響力,但若雙方對結果不滿,仍可向美國最高法院上訴。考慮到IEEPA歷史上多用於針對特定國家或事件的制裁,例如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川普政府將其應用於廣泛的關稅政策顯然是一種擴張性解釋,這也為未來的法律挑戰埋下了伏筆。

    美國海關(CBP)的最新公告進一步為互惠關稅政策的實施增添了細節。公告將“在途貨物關稅豁免”政策的截止日期從5月28日延長至2025年6月16日,這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緩衝期,使在4月5日、9日或10日前裝船並在6月16日前完成入境申報的貨物仍可享受關稅豁免。然而,對於中國商品,政策卻有所收緊。公告明確指出,2025年4月9日至10日裝船並在6月16日前入境的中國商品將適用10%的附加關稅,總稅率達到20%(基準稅率10%加上附加關稅10%)。這一調整顯示了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特殊待遇,反映出中美貿易關係的持續緊張。同時,海關強調將嚴格審查“在途”豁免資格,以防止企業濫用政策,這表明美國政府在執行關稅政策時試圖平衡靈活性與嚴格性。

    外媒對美國海關這一舉措的評論頗具深意,認為這是美國政府在法律挑戰壓力下採取的“折中手段”。由於國際貿易法院的裁決質疑了IEEPA的適用性,川普政府通過延長豁免期和調整中國商品關稅,試圖在維持政策連續性的同時,規避法律風險。然而,高盛集團首席美國政治經濟學家亞歷克·菲力浦在報告中指出,川普政府可能尋求其他法律途徑來繼續推行關稅政策,例如,《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和第301條,以及《1930年貿易法》第338條。這些法案為總統提供了額外的貿易管理權力,尤其是在涉及不公平貿易行為或國家安全時,可能成為川普政府繞過IEEPA限制的替代工具。這種多管齊下的策略顯示了川普政府在貿易政策上的靈活性和堅定態度,但也增加了政策的不確定性。

    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的關稅政策無疑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對於歐盟、日本和越南等正在與美國談判的國家來說,6月4日的截止日期是一個關鍵節點。如果無法在期限內達成滿意的貿易協議,這些國家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這將直接影響其對美出口的競爭力。特別是歐盟,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其與美國的談判涉及眾多複雜議題,包括農業補貼、汽車關稅和數字服務稅等。若談判破裂,歐盟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進一步加劇跨大西洋貿易緊張關係。對於亞洲國家,尤其是越南和印度,美國的壓力可能促使其加快開放市場的步伐,但也可能導致國內產業的抵制,因為過多讓步可能損害本國經濟利益。

    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對手,受到的影響尤為顯著。10%的附加關稅雖然相對溫和,但結合基準關稅,總稅率達到20%,這將顯著提高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考慮到中美貿易戰自2018年以來的持續升級,這一政策可能進一步推動美國企業將供應鏈轉移至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然而,供應鏈的轉移並非一蹴而就,短期內可能導致美國市場的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此外,中國可能通過反制措施,例如對美國農產品或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來回應美國的壓力,這將進一步加劇雙邊貿易摩擦。

    從美國國內的角度來看,關稅政策的影響是雙刃劍。一方面,高關稅可能保護美國的鋼鐵和鋁產業,促進就業和國內生產,這對川普的核心選民群體——特別是中部工業州的工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關稅導致的進口成本上升可能推高消費品價格,對美國中低收入家庭造成壓力。此外,依賴進口原材料的製造業企業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和利潤下降的風險,這可能削弱美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根據歷史數據,2018年川普首次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時,美國國內鋼鐵價格上漲了約20%,導致汽車和建築行業的成本顯著增加。類似的效應可能在2025年重演,尤其是在關稅稅率提高至50%的情況下。

    展望未來,美國貿易政策的走向將取決於多重因素。法律挑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關稅政策的持續性。如果最高法院最終支持國際貿易法院的裁決,川普政府可能被迫調整政策方向,轉而依賴其他法律工具。國際談判的進展將決定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走向。如果能在7月9日前達成更多雙邊協定,美國可能避免全面關稅戰的爆發;反之,若談判陷入僵局,全球貿易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最後,國內政治和經濟壓力也將對政策產生影響。隨著2026年中期選舉的臨近,川普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與選民支持之間的關係,高關稅可能在短期內贏得藍領工人支持,但長期成本上升可能引發更廣泛的不滿。

    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正將美國推向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互惠關稅和鋼鐵鋁關稅的加碼顯示了其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堅持,但這一策略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法律、國際談判和國內經濟的反應。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單邊關稅政策的有效性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未來幾個月,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談判結果,以及國內經濟對關稅的適應能力,將成為決定全球貿易格局的關鍵。對於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適應這一新常態需要更多的靈活性和應對策略,而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如何在保護國內利益與維持全球貿易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將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